“中国第一渠”红旗渠的盛世悲歌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

水是生命之源,有人类的地方,就一定离不开水的滋养,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一条'天渠',它高高地悬挂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可谓一大奇观。

不言而喻,这条红旗渠的修建凝聚了林县人民的辛勤汗水,对于林县大地的人们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条'中国第一渠'不仅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水利梦想,而且在它修建成功之后所遭遇的尴尬,也反映出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实。

引水的'狂想'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极度匮乏,河南省林县百姓们的日常用水都难以解决,种在地里的庄稼更是由于长期缺水而根本无法成活,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用水问题,河南大地上的百姓们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而这其中最为通常的方法就是修渠。

从公元前421年开始,西门豹就发动当地百姓在漳河附近开渠引水,引漳河水在播种时节进行浇灌,降水多的时候又可以开渠放水。到了明朝的时候,又修建多条水渠;民国和抗战时期,也修建了不少的水渠。

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在红旗渠修建之前也曾修建过英雄渠等,或者引河里或者泉里的水,这些水渠,都曾短暂地解决了河南省内一部分村庄里的用水短缺问题

根据已经修建的这些水渠,河南省的百姓们就在想,能不能修建一条可以惠及整个省内百姓的水渠,渐渐地,林县的百姓们萌发了修建红旗渠的想法

红旗渠的修建可谓是一个狂想,它起始于山西省平顺县的一块断壁上,一直延伸到河南省林县的分水岭,起始点两者的落差高度不足十米,也就是说,要想引到水源,必须保证整条水渠是呈缓慢下降的。

这样的工程,在现在看来都十分困难,可是在当时,林县百姓硬是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终于,林县百姓凭借自己的艰苦劳动,愣是在1969年,耗时将近10年的时间,最终挖开了这条'人工天渠',成就了引水传奇。

在红旗渠建成之后,国际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称:'林县百姓修建的红旗渠,可谓是毛泽东意志在中国的典型表现,让世界震惊不已'。

'天渠'引来了美好生活

红旗渠建成通水后,给林县百姓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一方面,红旗渠改善了林县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水源之后,灌溉条件大为提高,林县地区的农业种植有了极大的改善,过去林县百姓的粮食亩产不足一百斤,建成红旗渠之后,林县粮食亩产可以达到八百斤甚至更多,百姓们的粮食袋子慢慢鼓起来了。

除此之外,有了水源的浸润,林县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大为改善。建渠之前,站在山顶望去整个山头光秃秃一片,还不时会刮风沙;建成之后,林县山头慢慢从黄色变成了绿色,随着时间的流逝,林县周边的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

另一方面,林县百姓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林县百姓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红旗渠》上映。

随着电影的公映,红旗渠成了不怕吃苦、自力更生精神的代名词,迅速在全国形成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氛围,一时之间,林县百姓感到无比自豪,在精神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红旗渠的盛世悲歌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太行山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水干旱的状况,水资源的匮乏导致水成为百姓们争夺的对象,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初林县百姓修建红旗渠的远见卓识。

渐渐地,林县周围的百姓也开始意识到了修建水渠的好处,也纷纷开始了漫漫修渠之路,当然了,这些渠也是引的漳河的水。

没有多久,山西的百姓也加入了饮水的行列。山西的百姓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处在漳河上游,于是就在漳河上游修建了上百个水库。

好景不长,狼多肉少的情况还是出现了。漳河水的总量是不变的,当山西省的百姓在上游把水截下以后,流向下游的水量必然将会减少,水资源的短缺,就意味着无法对粮食作物进行灌溉。

当触碰到个体利益的时候,战斗就会爆发。因为水资源的分配问题,漳河上下游百姓之间的械斗和破坏行为连续不断。直到1992年8月,百姓之间的冲突达到了最高点

红旗渠遭到了自修建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为破坏,有将近十米的红旗渠渠壁被人砸开,湍急的水流从砸开的缺口不断涌出,导致缺口周边村庄全部被淹,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了极大的威胁。

不仅如此,从1997年开始,修建几十年后红旗渠却遭遇断水尴尬,最长的一次竟然断流时间超过了七十天。

想当年红旗渠建成的时候,林县百姓以为可以一次性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到后来红旗渠出现断流,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但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难,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林县的百姓一定还会像修建红旗渠一样,重新想出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的好方法,只是可能时间会久一点,困难会多一点,但是我们应对此充满信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