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两幅最早的帛画作品


确切的说,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帛画有四幅,分别是:

1.江陵马山1号墓帛画

2.《人物龙凤帛画》

3、《人物御龙帛画》

4、缯书四周画像。

其中江陵马山1号墓帛画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创作时间在战国中期,但由于该墓保存不好,导致江陵马山1号墓帛画出土时碎成几块粘在一起,几乎无法辨识,所以一般不讲它。而缯书四周画像因为流失海外,所以中国现存最早、保存完好的帛画作品就是《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所谓帛画就是画在帛上的画(帛在古代是对丝织品的总称)。

一、《人物龙凤帛画》

作者:不详

规格:31x22.5厘米

类别:帛画

创作时间: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1949年,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发现一座楚墓,其中就出土了《人物龙凤帛画》。在出土的时候,因为画面为泥土所污,画中之龙缺失一脚,郭沫若先生误认为是“夔”(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只有一条腿的怪物)。后来经湖南省博物馆处理,清除污垢,显现原貌,龙体两侧的足已清晰可见。

这一时期的帛画正处在转型时期,作为有独立意义的中国绘画作品,从附属于建筑和各种礼器、生活实用器皿之上[1]独立出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画面中心有一个站立的女子,身着绣有卷云纹的深衣服,头上挽有发簪,腰部异常纤细,两手向前合掌,似是祈祷,而《人物龙凤帛画》的主题正是“引魂升天”,即引导墓主人(站立的女子)死后的灵魂回到上天安息。女子站在弯月状的物体上,可能是一艘小船。

面部和手部画的十分简略,可见绘画技法研究刚刚起步,与《人物御龙帛画》相比,《人物龙凤帛画》更为古拙和简劲。

女人的头上有一只凤鸟翱翔,体型硕大,引颈张喙,双足一前一后,作腾踏迈进,探抓攫拿状,翅膀伸展,一对尾羽上翘至头部,整个身体呈向前飞扑状。龙处在凤的右下方,张举双足、体态扭曲。其形体比凤小很多,动势也很畏缩。[2]

《说文》:“凤,神鸟也。”这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图腾崇拜,把凤鸟作为崇拜象征,而龙则是邪恶的象征,这和地缘政治有关,楚国的东边就是吴国和越国,楚国和吴、越两国是长期敌对的,自然被吴国和越国崇拜的龙也是邪恶的。

画上的龙和凤也不是和平共处的,凤占据的空间更大,龙则畏畏缩缩的躲在画面的一边。而在《人物御龙帛画》中,龙处在画面中心,凤则从《人物龙凤帛画》中主体变成陪衬结合史实分析,吴越两国为楚国所灭,国家都没了,崇拜的图腾——龙,自然也就没了威胁。楚地能崇拜龙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刘邦(出身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吴越灭国后,属楚国管辖)建立汉朝后,龙文化就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直到今天我们还自称龙的后代,没有自称凤的后代的。

二、《人物御龙帛画》

作者:不详

规格:37.5x28厘米

类别:帛画

创作时间: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又发现一座楚墓,在这座楚墓中,出土了一幅和《龙凤人物帛画》内容相似的——《人物御龙帛画》。“画的正中为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一舟形。在龙尾上部站着一鹤,圆目长喙,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一鲤鱼。画幅中舆盖飘带、人物衣着飘带和龙颈所系缰绳飘带拂动方向一致,都是由左向右,表现了风动的方向,反映了画家状物的细致精确。而所绘图象,除鹤首向右上方外,其余人、龙、鱼都是朝向左方。表现了行进的方向。整个帛画的内容应为乘龙升天的形象,反映了战国时盛行的神仙思想。”[3]和《人物龙凤帛画》相比,《人物御龙帛画》的技法有所提升,画中男子的面部刻画更加生动,线条也更为自然,色彩变得丰富。另外,在这幅画中还使用了金粉,可以说是工笔重彩画的发端。

参考文献:

[1] 陈锽.《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简论[J].美术,2015(05):116-119.

[2]张子阳.帛画魂幡龙凤图像之变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S1):67-68.

[3]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长沙战国楚墓帛画[J].文物,1973(07):3-4+8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