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源起诗经的忧愁
忧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特别是那些有着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文人,更是有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当他们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当他们的所作所为不统被治者所理解,当他们的美好理想化为泡影,或者人生命运发生重大变故,他们那种忧愤之情会慢慢郁积在心中。长久郁积于心的忧愤,自然要发之于外,而文字就是他们排遣忧愁、舒缓情绪最好的表达方式。
走进诗歌的世界,让我们在作者的咏叹中去体味那无尽的忧愁;在诗歌跌宕起伏的韵律里去感悟作者深深的忧郁,感受那一片苦心。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祖宗。这缘起于诗经的忧愁,如长江之水,沿途汇集百家之愁,穿越历史奔流而来。
诗经中《黍离》,是诗歌中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忧愁诗歌。作者面对昔日繁华宫殿化作庄稼地所发出悲哀的咏叹,这声声悲怆的呼喊在中国诗歌史上回荡。这禾黍之悲,让后世的文人只能模仿而不能超越,更无法脱离它的影响,在后世众多的诗歌作品中都有它的遗留的痕迹。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苍天啊,请你告诉我,是谁把它弄成现在这样”。抬头问苍天,苍天却无言。那一声声因忧愁悲伤而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从远古传来,依旧如此的清晰。是远古作者在呼喊,我心中也在呼喊,古往今来吟诵这首诗篇的人都在应和着这发自肺腑的痛苦呼喊。
《黍离》中有“知我忧愁者”,故我尚有知音。而忧愁如果不被外人所知又将如何呢?《园有桃》是《黍离》的姊妹篇,让我们进入另外一种忧愁模式吧。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我用果园的桃子充饥,我把心中的忧愁,把心思用歌声来吐露。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很骄傲。他们说的对吗?或许正确吧。但我的忧愁,有谁知道。管他呢,我又何必在此多想。
我用野地的酸枣饥,我心中充满忧愁,我漫无目的地到处游荡。不了解我的人,说这个人精神已经失常。他们说的对吗?或许正确吧。但我的忧愁,有谁知道。管他知呢,我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当我的忧愁溢满心怀,却不被别人所理解,但我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呢?这种虽然愁苦却又洒脱而乐观的态度,是忧愁的另一种境界。
被放逐而去国的屈原,满怀忧愤而作《离骚》,我们仿佛看见他峨冠博带,在水边徘徊叹息,那幽怨和愤懑,化作浪漫而又悲凉的诗篇。他满含热泪,且歌且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被俘虏后受尽凌辱的李后主,昔日繁华不再,只有梦里山河依旧。 他的愁苦,在《虞美人》中酣畅淋漓的宣泄。
那源起诗经的哀愁,到了他这里,化作那奔流不息的江水绵延不绝。
而经历了故国沦丧、骨肉分离的李清照 ,面对暮春花残飘零的情景,联想在自己目前凄凉孤苦的境况,她的缠绵的愁思,是何等的沉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失足成千古恨,江南才子吴梅村那深深的悔恨、无穷的愁苦有谁能解?虽华佗重生,却只能医治我的疾病,却不能消除我心中愁闷。
愁起诗经,牵动千古,这愁,如奔流的江水,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