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记忆中的幺铺贩牛人 2021年第92期(总689期)

幺铺全景图

记忆中的幺铺贩牛人

赵维

现在提到幺铺镇,大多数人会想到这里是“民国风情小镇”,有毛肚火锅、有网红打卡地---“十里荷廊”“四八烈士”黄齐生先生故居、抗日远征军出发地等等,其实在这些“头衔”之前,幺铺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牛产品交易市场,她也曾“牛气冲天”,当时因贩牛屠宰、加工销售远近闻名,早在1994年《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报道过当时的牛产业盛况。幺铺镇的牛产业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号称“百把牛刀惠半省”,2000年之后的几年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的日平均屠宰量达到几百上千头,从业人员上千人,牛肉、牛杂、牛皮、牛骨等各种牛产品分类精细,产值高达几百上千万元。由于受牛源稀少、市场管理混乱、牛产品品质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幺铺的牛产业逐渐走向了衰退,现在的幺铺,只有每天几头牛的零星屠宰来供应当地需求。曾经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金牛屠宰场”“犇牛公司”、冷冻库房等生意红火的场景已经成为了记忆。

幺铺民国风情街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记忆中的幺铺贩牛人。幺铺人多地少,自古多靠经商为业,当年精明的幺铺人发现菜牛屠宰业这一商机后,街坊四邻、十里八村纷纷效仿,一条牛产业链条带动幺铺镇上及周边村寨经商致富。每天的菜牛屠宰数量惊人,然而幺铺当地并没有成规模菜牛养殖,何以能供应了近20年每天几十上百吨的牛肉需求量呢?市场的需求促使一拨又一拨幺铺人外出贩牛,将省内甚至周边省份的活牛源源不断地贩运回来屠宰赚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敢闯、敢干、敢冒险幺铺的贩牛人提供货源,才有当年幺铺兴旺的牛产业。利润的驱使,幺铺人在当初交通受限的条件下,敢于走南闯北,到几十、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贩运活牛。在当时交通相对落后、运输条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省内的黔西南、黔东南、毕节等地区到幺铺都要一天多的车程,外出几十上百里的地方在当时都算是出远门了。

幺铺老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商实行的都是现金流通,人民币最大的面值仅有“拾元”,一百张为一沓,有几千上万元就算是大本钱了。携带现金、贩运活牛既要防车匪路霸,又要防坑蒙拐骗,装钱的袋子叫“操袋”,长条形装钱系于腰间,风餐露宿,贩运回来的活牛后,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赶到屠宰场定点屠宰、寻找牛产品的买家,赚钱的艰辛可想而知。如果在市场上买牛时,估算斤两不准,还要倒贴本钱,幺铺的贩牛人也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在贩牛生意上能做大做强的贩牛人着实为数不多。

牛市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我父亲在幺铺贩牛的生意人中算成功人士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称得上幺铺的“万元户”。他贩运活牛主要方向黔西南州,每周一趟,贩牛10至20头,周而复始,连续经营了十多年,贩运回来屠宰的活牛不计其数。父亲闲暇之余也会教我们一些经营牛生意的行规和心得。比如牛贩子的数字黑话:“1”叫“点”,“2”叫“倍”,“3”叫“川”……,以此类推,从1到10都有替代词,分别是“点倍川长破,捞财盘弯齐”,又或是“丁甲元吊拐,龙现挂软炎”。在牛市上,人们都不明说价钱,都讲黑话,这是牛市的行规,若讲明数字,人家会以为你是外行,不懂牛生意,买卖也做不成。还有就是用隔衣服摸指头来讨价还价,买卖对方隔着衣服报价还价,旁人不知,带有隐秘性。它的规矩是:“1”握食指,“2”握食指和中指,“3”握食指、中指和无名指,“4”握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5”握五个指尖,“6”握大拇指,“7”握食指第二节,“8”捏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虎口,“9”握食指弯曲,“10”一般叫“更数”或“整数”。买卖双方千万不能摸错指头,否则价钱上会吃大亏。我父亲常常对我们兄弟几个讲,他到黔西南州几个县做牛生意十多年,虽然也经历了一些风浪,但都是有惊无险,总能化险为夷。总结下来的经验就是,做生意第一要讲诚信,以诚待人、言而有信,不拖欠尾款,和客户在经济上水清米白,“亲弟兄、明算账”“要得生意长,经常把账量”;第二就是要广交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多了路好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他在黔西南贩牛经商期间,在每个县的每个牛市都有朋友,“千生不抵一熟”,做起生意来就顺趟得多。当年结下的交情,有的至今都还有往来。其实,不光是做牛生意如此,做任何行当皆是如此,唯有诚信才能赢天下。

牛市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过去民间有句俗话:“卖房不卖门,卖牛不卖绳”。这个说法是有来由的,在古代的农耕社会,房屋和牛都是一个家庭所不能缺少的,即使再贫穷的人家,都要有一间遮风避雨的房屋,都要有一头可以犁地的牛。农村谚语:“庄稼一头牛,全家生计在里头。”房屋和牛是生存的基础条件,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卖掉的。比如家中有人生重病需要钱治疗,又比如被家中的纨绔子弟赌钱败家等等。既然房子和牛这么重要的东西都可以拿去卖掉,那为什么并不值钱的破门和一根普通的牵牛草绳却万万不能卖给别人呢?其实这是卖方的一种心灵寄托,想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将门留着就是激励自己,看着门就会更加努力奋斗,不能失去生活的希望,总有一天会将原来的房子买回来,或建更好的房屋;而留下牵牛绳也是一种念想,也是为了激励自己不能倒下,生活总会渐渐变好的。迫不得已时虽然卖了房子和牛,但也不能因此就被人看不起,所以很多人都要留下这两样东西,也好告诉别人自己此时虽然山穷水尽,但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如今这句俗语已经完全不适用了。买卖房屋已经是很常见的商业行为,甚至还有很多人在当“炒房团”,买房卖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而如今农耕也已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农村很少有人再养牛了,现在的养牛都是为了满足人们餐桌上的需求,宰杀卖肉供应市场。但在当年,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守旧,贩牛时农户仍然坚守“卖牛不卖绳”的古训,所以每次我父亲去赶场贩牛都要自备一麻袋绳子,生意成交后方便换绳使用。所以他每次去贩牛经商时,用帆布包挎装一袋绳子、腰间系一操袋钞票、带一把二指宽的尖刀(防身之用)、穿一件大一号外衣(便于遮挡腰间鼓鼓囊囊操袋)、脚上穿一双黄胶鞋(便于翻山越岭步行赶乡场)、戴一顶草帽,这些都是当时幺铺贩牛人的“标配”。

牛市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贩牛的生意并不好做。逢场期牛源集中方便选购,不遇场期则走村串寨,到农户家中去买。耗时耗力,今天贩得三头、明天贩得两头,就近找一个集中一点的当地店家,寄存在人家等倒找货车装运,活牛是商品也是牲口,每天还要喂饲料和喂水,管理不善就会掉膘,运回来屠宰要折本钱,贩牛人既是老板也是“秋二”(小工的意思)。购足装车数量的活牛后,装车也是很头疼的差事,牛与牛之间要用木头隔开,避免路上颠簸牛挤牛、牛压牛,否则就会有牛被挤死、压死,死牛肉要么没人要、要么价钱低,若一车牛死了三五头,这趟生意白做甚至赔钱。

幺铺贩牛人苦中也有乐。一是开眼界。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到一个地方,也会了解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少年时代的我,从父亲的口中听到了关于关岭“马刨井、刀靶井”的传说、“虎字脚”的典故、安龙“十八学士”的故事、晴隆“二十四道拐”的神奇等等。二是带特产。每次父亲贩牛总会带一些当地的特产回来,有贞丰的黑粽粑、关岭的耳块粑、安龙的红糖、兴义的芭蕉等,有时还会为家里添置一些用具,比如兴义的砂锅、贞丰的盆架、兴仁的凳子等等。三是挣钱多。“人离乡贱、货离乡贵”,每次贩牛基本上都是稳赚不赔,俗话说:打也来、骂也来,折本不得哪个来。所以说,经营牛生意做贩牛人是当时幺铺人的一种潮流,这股潮流推动着当年幺铺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牛市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父辈的艰辛努力,成就了我辈的梦想。有了父亲给力的后勤保障,才让我能学业有成,告别家乡来到城里工作生活。每次回老家,看到父母渐渐老去的身影,总有说不出情感,养育之恩难以报答万一。想到父亲当年经营牛生意的往事,故此作文纪念幺铺人那段艰辛而难忘的贩牛岁月。

· 作者简介

赵维:男,贵州安顺人,屯堡文化爱好者。1978年8月出生,2000年参加工作,安顺经开区信访中心工作。曾有《一个因养马而闻名的村寨---马厂》《陶官地戏陶官人》《安顺屯堡驿站---幺铺》等文章在黔中早报上发表。

(0)

相关推荐

  • 【乡愁依稀如梦时】/ 黄平

    乡愁依稀如梦时 文/黄平 月光下,水库边,那道两边杂草丛生的堤岸,虽然我们仅仅走过一次,但却铭刻于心.而且三十年间,那一次的相伴而行,时常让我常在梦中惊醒 娄家坡是我的初恋,坐落于娄家坡水库边上的师专 ...

  • 牛心山下

    作者:简子 铜锣开道,唢呐声声,丰吉哥哥,魂兮归来! 东溪镇长堰村福乾庄,亲友们含泪迎接客死贵阳的丰吉表哥. 今天清晨,他们从贵阳出发,驱车4小时,正午到家. 2月5日,惊闻丰吉表哥去世时,简子泪崩! ...

  • 新鲜牛肚怎么做好吃呢?看炊二锅做的“麻辣牛肚”幺儿吃着睡着了

    新鲜牛肚怎么做好吃呢?看炊二锅做的“麻辣牛肚”幺儿吃着睡着了

  • 李义斌:老屋(下)|散文

    李义斌:老屋(上)|散文 文/李义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5 父母住的房间旁边,就是后来新建的转角.准备将一间厨房,饭厅和一间住房给大哥结婚用.说是大哥结了婚就要分家,他们一家人就单独吃住了.然而 ...

  • 鹊桥仙---牛年牛思

    鹊桥仙---牛年牛思 牛年牛味,牛人牛靥,牛鼎烹调绮馔.牛刀不为一时鸡,牛席起,菜牛羞漫. 牛犊牛笛,牛津牛顿,牛劲三千积愿.牛扒不供老牛郎,牛粪里,插谁成翰. 鹊桥仙---牛年牛思 牛年牛味,牛人牛 ...

  • 小小说│牛的三界

    牛的三界 作者:赵健 从前,有一头小母牛很天真地问妈妈:"我长大了能干什么?" 牛妈妈回答:"耕田,男孩女孩都一样.努力耕田,才有吃的!" 牛姑娘长大了,她每天 ...

  • 万千白鹭夜归来

    安顺,平安顺意之所.有一个地方,叫作幺铺,因为有一个牛肉干加工厂,不计其数的牛在这里倒下,那些不能做牛肉干的牛下水,特别是那毛肚,倒闯出一条血路,成就了一种火锅,叫"幺铺毛肚火锅" ...

  • 《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记忆安顺 2021年第23期(总620期)

    记忆安顺 许迪梅 儿时的印象中,安顺是个大城市,是个大得怎么也走不到尽头的地方:安顺,还是大院里的孙国香家每年春节去一趟,回来就穿着新衣服的地方.每每听说有谁去安顺了,都很羡慕. 最早去安顺,是6岁的 ...

  • 《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黔中蜡染第一案 2021年第10期(总607期)

    黔中蜡染第一案 姚晓英 蜡染之花,永不调谢的花.漫步滇黔山路,乡民所著蜡染衣物总有花儿在开放:总有蝴蝶在飞舞,这是民间工艺的奇花:在蜡染花布上,有一个民族的传说与历史在流淌.不少学者们相信蜡染底边的三 ...

  • 《文化安顺》2017年第113期(总217期) 往事追忆 记忆两篇

    旧时安顺的市井街巷总是长盛不衰的话题,那"半截还在云里头"的钟鼓楼,那"市集甚盛"的旱码头景像,都让人怀想.小编近日觅得一组民国时期报刊上描述有关安顺风物的文章 ...

  • 《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归来的学魂——钱理群2003’贵州之旅 2019年第106期(总461期)

    归来的学魂(四) --钱理群2003'贵州之旅 杜应国 散点聚焦 聚焦之一:三十七年后的握手 地点:贵阳能辉酒楼 时间:12月9日下午两点 这是一个十分动人的场景. 有人敲开房间门,鱼贯进来的五位自称 ...

  • 瑞典往事:记忆中的瑞典流浪汉

    瑞典往事:记忆中的瑞典流浪汉 作者:红尘客 十几年前我还在上学的时候,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有一个自己拥有产权的学生宿舍,在Roglagstull附近,背靠铁路,是个简易的二层木房子.很像国内建筑 ...

  • 搪瓷缸往事:记忆中的金山牌搪瓷,还有九里街的镇江搪瓷厂!

    朋友小仲老师发了一张图,触动了好多人: 其实这是一种叫"洗手碗"的小盆,但在镇江一般人家都用来装猪油,我妈当年也是在锅里熬了猪油,放到这个小盆,下面条或者烧菜时候,用筷子挖一块凝固 ...

  • 白菜炒豆渣、红烧带鱼,带你追忆记忆中的经典美味~

    到家大厨 夏天 中国烹饪大师 中餐烹调高级技师 记忆菜谱 南煎丸子 ✔白菜炒豆渣 ✔红烧带鱼 白菜炒豆渣 食材: 白菜 / 豆渣 /盐 / 油 青红彩椒 / 鸡蛋 / 猪皮 葱花 /五香粉 /香菜 / ...

  • 灵璧往事:记忆中的尅大桌

    记忆中的尅大桌 文/乡村农夫 说起尅大桌,你一定会想到,什么大五荤,烧牛鞭,清蒸中华鲟等等好吃的菜吧,可我今天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在婚丧嫁娶时办的酒席,基本上都是九碗十二碟.估计现在的年轻人, ...

  • 《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习安书院与健庵先生 2021年第43期(总640期)

    习安书院与健庵先生 丁武光 "书院"二字,往往会唤起人们的浪漫想象,时光越久远,越发令人神往.那里仿佛是流淌不息的活水源头,是情性自由释放的载体,是人格气韵升华的摇篮.同时,让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