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记忆中的幺铺贩牛人 2021年第92期(总689期)
记忆中的幺铺贩牛人
赵维
现在提到幺铺镇,大多数人会想到这里是“民国风情小镇”,有毛肚火锅、有网红打卡地---“十里荷廊”“四八烈士”黄齐生先生故居、抗日远征军出发地等等,其实在这些“头衔”之前,幺铺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牛产品交易市场,她也曾“牛气冲天”,当时因贩牛屠宰、加工销售远近闻名,早在1994年《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报道过当时的牛产业盛况。幺铺镇的牛产业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号称“百把牛刀惠半省”,2000年之后的几年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的日平均屠宰量达到几百上千头,从业人员上千人,牛肉、牛杂、牛皮、牛骨等各种牛产品分类精细,产值高达几百上千万元。由于受牛源稀少、市场管理混乱、牛产品品质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幺铺的牛产业逐渐走向了衰退,现在的幺铺,只有每天几头牛的零星屠宰来供应当地需求。曾经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金牛屠宰场”“犇牛公司”、冷冻库房等生意红火的场景已经成为了记忆。
幺铺民国风情街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记忆中的幺铺贩牛人。幺铺人多地少,自古多靠经商为业,当年精明的幺铺人发现菜牛屠宰业这一商机后,街坊四邻、十里八村纷纷效仿,一条牛产业链条带动幺铺镇上及周边村寨经商致富。每天的菜牛屠宰数量惊人,然而幺铺当地并没有成规模菜牛养殖,何以能供应了近20年每天几十上百吨的牛肉需求量呢?市场的需求促使一拨又一拨幺铺人外出贩牛,将省内甚至周边省份的活牛源源不断地贩运回来屠宰赚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敢闯、敢干、敢冒险幺铺的贩牛人提供货源,才有当年幺铺兴旺的牛产业。利润的驱使,幺铺人在当初交通受限的条件下,敢于走南闯北,到几十、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贩运活牛。在当时交通相对落后、运输条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省内的黔西南、黔东南、毕节等地区到幺铺都要一天多的车程,外出几十上百里的地方在当时都算是出远门了。
幺铺老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商实行的都是现金流通,人民币最大的面值仅有“拾元”,一百张为一沓,有几千上万元就算是大本钱了。携带现金、贩运活牛既要防车匪路霸,又要防坑蒙拐骗,装钱的袋子叫“操袋”,长条形装钱系于腰间,风餐露宿,贩运回来的活牛后,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赶到屠宰场定点屠宰、寻找牛产品的买家,赚钱的艰辛可想而知。如果在市场上买牛时,估算斤两不准,还要倒贴本钱,幺铺的贩牛人也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在贩牛生意上能做大做强的贩牛人着实为数不多。
我父亲在幺铺贩牛的生意人中算成功人士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称得上幺铺的“万元户”。他贩运活牛主要方向黔西南州,每周一趟,贩牛10至20头,周而复始,连续经营了十多年,贩运回来屠宰的活牛不计其数。父亲闲暇之余也会教我们一些经营牛生意的行规和心得。比如牛贩子的数字黑话:“1”叫“点”,“2”叫“倍”,“3”叫“川”……,以此类推,从1到10都有替代词,分别是“点倍川长破,捞财盘弯齐”,又或是“丁甲元吊拐,龙现挂软炎”。在牛市上,人们都不明说价钱,都讲黑话,这是牛市的行规,若讲明数字,人家会以为你是外行,不懂牛生意,买卖也做不成。还有就是用隔衣服摸指头来讨价还价,买卖对方隔着衣服报价还价,旁人不知,带有隐秘性。它的规矩是:“1”握食指,“2”握食指和中指,“3”握食指、中指和无名指,“4”握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5”握五个指尖,“6”握大拇指,“7”握食指第二节,“8”捏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虎口,“9”握食指弯曲,“10”一般叫“更数”或“整数”。买卖双方千万不能摸错指头,否则价钱上会吃大亏。我父亲常常对我们兄弟几个讲,他到黔西南州几个县做牛生意十多年,虽然也经历了一些风浪,但都是有惊无险,总能化险为夷。总结下来的经验就是,做生意第一要讲诚信,以诚待人、言而有信,不拖欠尾款,和客户在经济上水清米白,“亲弟兄、明算账”“要得生意长,经常把账量”;第二就是要广交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多了路好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他在黔西南贩牛经商期间,在每个县的每个牛市都有朋友,“千生不抵一熟”,做起生意来就顺趟得多。当年结下的交情,有的至今都还有往来。其实,不光是做牛生意如此,做任何行当皆是如此,唯有诚信才能赢天下。
牛市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幺铺贩牛人苦中也有乐。一是开眼界。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到一个地方,也会了解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少年时代的我,从父亲的口中听到了关于关岭“马刨井、刀靶井”的传说、“虎字脚”的典故、安龙“十八学士”的故事、晴隆“二十四道拐”的神奇等等。二是带特产。每次父亲贩牛总会带一些当地的特产回来,有贞丰的黑粽粑、关岭的耳块粑、安龙的红糖、兴义的芭蕉等,有时还会为家里添置一些用具,比如兴义的砂锅、贞丰的盆架、兴仁的凳子等等。三是挣钱多。“人离乡贱、货离乡贵”,每次贩牛基本上都是稳赚不赔,俗话说:打也来、骂也来,折本不得哪个来。所以说,经营牛生意做贩牛人是当时幺铺人的一种潮流,这股潮流推动着当年幺铺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牛市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父辈的艰辛努力,成就了我辈的梦想。有了父亲给力的后勤保障,才让我能学业有成,告别家乡来到城里工作生活。每次回老家,看到父母渐渐老去的身影,总有说不出情感,养育之恩难以报答万一。想到父亲当年经营牛生意的往事,故此作文纪念幺铺人那段艰辛而难忘的贩牛岁月。
· 作者简介
赵维:男,贵州安顺人,屯堡文化爱好者。1978年8月出生,2000年参加工作,安顺经开区信访中心工作。曾有《一个因养马而闻名的村寨---马厂》《陶官地戏陶官人》《安顺屯堡驿站---幺铺》等文章在黔中早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