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泛舟】俞思义︱从一些汉语字词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文/俞思义
夏商以前,我国还处在母系社会。那时女性有着崇高的地位。从甲骨文女字的写法可见“女”那端庄正坐的形象。那时由于女性“繁衍后代”有着巨大贡献,深受人们尊敬与爱戴。人们的“姓”用女字旁正是上古母系社会留下的痕迹。《说文》:“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人所生”即“女所生”。“姓”因母而得,与父无关。上古的姓也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娰(sì)、妃、娅(yà)、嬴(yíng)、妫(guī)、嫪(lào)等。“好”起源于女子怀抱孩子,意思是女子生了孩子就完美、圆满。后引申为美好之义。那时女性的地位很高。
自从进入父系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生孩子必须随父姓。男子为了得到女子,常常用掠夺的手段。“奴”字的“又”表示为“手”,手抢女子,夺来加以役使。最早“奴”写成“㚢”,表示男女皆可为奴隶。而改用“奴”则专指女性。再如“妥”是会意字。从爪女,爪指手。意思是得到了女子为婢为妾,就安稳、安定了。娶乃抢夺女子,婚是在黄昏时抢夺。有人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女字旁140多字中,含有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有30多字,占20%左右。如:“嫉”,妒忌,憎恨;“妄”,狂乱,荒诞,非分,越轨;“奸”,犯淫,私通,自私,诈伪;“妓”,本指歌伎艺人,后来专指娼妓;婪,贪婪不知足;“婊、娼”,妓女;“妾”,指女奴,或旧时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等等。这些字都表现出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对女性的歧视。
连指女性的“阴”字也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森、阴谋、阴毒、阴险”等。
封建时代,帝王之位只能由男性后代继承。婚后,女子妈家为外戚。这些都是歧视女子的说法。至今还有类似说法。比如称呼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称女儿的子女为外孙、外孙女。生儿子就叫有后,而生了女儿就不叫有后。
很多称谓专指男性,如“部长、省长、市长、校长、经理、博士”等,通常指男性。如果担任这些职务的是女性,就必须说“女部长、女省长、女市长、女校长、女经理、女博士”等。而有些职业似乎专指女性,比如“保姆、保育员”,如果有男性从事这些工作,就要称“男保姆、男保育员”。这实际隐含着不平等。
汉语非常重视语词顺序。很多说法都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如夫妻、子女、父母、兄嫂、金童玉女、郎才女貌、夫唱妇随、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实际上也是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在成语中也有不少歧视妇女的说法,如“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烈女不嫁二夫”,烈女:刚正有节操的女子。贞烈的妇女不嫁第二个丈夫。可是对男子却没有这些限制。男子不必从一而终,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无才便是德”,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有人认为这是激愤之语,因为看到一些女子有才而出轨,才作此绝对的言辞。其实,即使这样,仍然是轻视女子的言论。为什么不对男子作此断语?)“牝鸡司晨”即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掌权就会乱政。等等。日常语言中,动不动就说什么“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妇道人家”、“妇人之见”等。旧时过年,一些人家除了张贴新的春联,还会贴一张“童言妇语一概无忌”的标语。歧视妇女到了何种程度!
英语中也有重男轻女的留痕。例如history(历史),his是男性“他的”,story(故事)。这就是说历史是男性的故事,与女性无关。很多职业的名称结尾只带man(男子),而不是带woman(女子)。如: Businessman(商人、实业家)、Chairman(主席、委员长)、Congressman(国会议员)、Fireman(消防队员; 司炉工)、Fisherman(渔夫,渔民)、Foreman(工头,领班;首席陪审员)、Newsman(新闻记者)、Policeman(警察,警员)、Postman(邮递员,邮差;)、Salesman(推销员; 售货员,店员)、Spokesman(发言人,代言人)等。
语词中留下了歧视妇女的痕迹,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转变观念,真正做到认识上和事实上的男女平等。
俞思义,1933年生,在中学教学语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学普通逻辑等21年。从南京晓庄学院退休。
我的昵称是集义所生。六岁时读私塾,先生为我起了“集生”为“字”。这个“字”源于《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所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气必须积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义才能生成,而不只是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取得的。我用“集义所生”作为昵称,也是一种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