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帖聚合一:关于双星新材的基膜 双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基膜,基膜的技术极难,与其他上市公司涂布为主的膜...
双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基膜,基膜的技术极难,与其他上市公司涂布为主的膜业务相比是不同维度的存在和稀缺性,更难能可贵的市公司横跨多种光学膜和离型膜基膜的开发及量产能力,一旦形成龙头规模,后人难以企及,再向下游涂布延展就是降维打击。涂布企业们吹的平台化,基膜的尾巴还受制于进口,很难说有竞争力,再说平台化的胶水里有多少含金量,懂的自然懂,官能团玩得再溜业内也是都见过市面的。
从投入资本量看生产基膜这件事:举个例子,13年左右,三菱和SKC在苏州、南通建立了研究院和中低端的基膜线,一条也就四五万吨,一条线投资了多少钱呢?大概10个亿人民币,人家还是拿了现成的技术来做的。如果你没现成技术要试错怎么办?可以,买完主设备以后要自己试工艺调整前端后端设备和给料配方,每试拉基膜一小时,差不多要烧十几万,研发2-3年还不得再烧个四五亿?所以现在大大小小膜企都说自己想干基膜,先摸摸口袋吧,融资融了多少钱就敢说你能研发出来?融几个亿买主设备就不够拉,要么买个二手货低档货?更谈何工艺制程配套投入和研发投入了?
再从做不做得出看生产基膜的难度:做基膜这个事情真就是各种方案硬试出来的,很多人质疑双星没有高学历行不行?说一个事实,东丽在1957年的时候从0开始,集合了英国ici的研发经验,花大力气还是试错试了4年才倒腾出聚酯基膜的最初级产品,然后就不断积累,发展到现在最高端的基膜投料各类配方有上千种料的组合、制程有几十个节点,每个节点有无数个参数,这是理论推不出来的工艺技巧,也就是说你博士也没啥大用,还是得一个个老实地试,只不过博士可以提高试的流程的规范和精准度,仅此而已。双星试了这么多年终于修成正果。
再从量产规模说,基膜最终要到市场检验性价比,是高是低取决于良品率,不同产量规模的良品率意义完全不同,小规模还低良品率的更没竞争力,市场客户说了算,你说你做出来了基膜,那么就拿着基膜涂布完了去给大厂认证呗,产能一堆没一家认,都是自循环库存,拿给核心大客户的产品害得偷偷进口膜去涂的话,那就没啥好说了。
再从基膜难度和价值、市场来看,背光模组里2扩散膜2增亮膜2棱镜1反光膜,增亮最难、扩散其次、反光膜(简称白膜)最容易做也只有1片,面板模组里面有偏光膜,能横跨全系才形成真壁垒。
总结来说,要研发烧出基膜技术就是要靠十几亿、几十个亿砸坚持不懈地试错才有可能做出来,学历再高也得花时间熬。现在双星背着资本骂名熬出来了,有多配方全系基膜产品和大量产规模成为龙头了,现在这些后起之秀的涂胶人也敢不顾业绩地花时间烧钱熬吗?现在的市场还给这种机会空间吗?
市场格局已现,降维打击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