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石拐——五当召特殊活佛 ——罗布生的故事(一)
罗布生,1914年农历十一月初三出生在青海省互那县小山村。这个村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与祁连山西南麓相连接,距西宁30多公里,高寒地少,人们主要以畜牧业为生。
罗布生的父亲是个忠厚勤劳的藏族牧民,母亲与六世章嘉呼图克图是一母同胞姊弟。罗布生三岁时,被归绥奈莫齐庙选为转世灵童。这对一个三岁孩子当然无所触动,其父母却喜忧交加、忐忑不安,喜的是家中出了转世活佛,忧的是骨肉之亲即将离散,谁知他以后会怎样。
奈莫齐庙在归绥城北,距席力图召与大召二里多,是康熙末年建筑的一座黄教小寺庙,当时有喇嘛30多名。罗布生五岁时,该庙呈报章嘉呼图克图转呈蒙藏院批准,特派以巴图那生为首的三名喇嘛,带着哈达、珊瑚念珠、绸缎等礼物,到青海互那县小山村将罗布生请回奈莫齐庙,作为幼年“呼毕勒罕”培养。
入寺后,他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受了沙弥戒和比丘戒。本寺袈裟大喇嘛对他非常关心,照料起居吃喝。过了几天,按照章嘉呼图克图指示,奈莫齐庙大喇嘛决定送罗布生到青海互那西勒库召庙学习。按照寺规,学习期间要严持戒律,学经遵循次第,并强调寺院组织纪律。这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有点严酷。小罗布生觉得苦不堪言,无奈堪布喇嘛管束甚严,只好跟着学习。
四年后,罗布生可以读通藏文课本,于是开始学习《杜乐布》《凌布木》《戒律论》,还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种经精练易诵,流传甚广,诵读容易,但其中不懂的地方也很多。此外每天还要早、午、晚向弥勒佛像叩首祝祷,上香祭供。祝祷时手指拨动项上念珠,不停地念六字真言。整个上下午都要静坐背诵经文。每年正月、四月、十月要参加三次全庙性经会,喇嘛徒众们全部参加。经会前后要转动庙外像木桶似的经轮,经轮外写着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内装黄教经典文卷。念经转动此轮表示将经念过,同等功德。
十岁那年夏天(1923年),罗布生跟师父到达湟中县鲁沙尔的塔尔寺。这是仅次于西藏布达拉宫的第二个喇嘛教大寺院,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修建的,藏语称“公本”,意为十万佛像。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湟中人,藏语称湟中为“宗喀”,所以称宗喀巴,据说他父亲是元朝末年“达鲁花赤”。师父讲述了宗喀巴和塔尔寺的故事:
在青海黄水岸边的南川一带,诞生了一个藏族婴儿,取名罗桑扎巴。他成人后刻苦钻研佛经,又游学于西藏、印度,造诣甚深。当时的喇嘛教正是红教盛行,教徒穿红衣戴红帽,可以蓄发、娶妻,以咒语为信条,呼风唤雨,其末流于邪淫幻术,教规废弛殆尽。罗桑扎巴看到红教弊病,便提倡改革喇嘛教。他制定一系列清规戒律,排斥幻术,禁止娶妻,从尚苦修,形成了新的黄教(格鲁派)。他成名后,人们便称他宗喀巴,藏语就是“湟水人也”的意思。宗喀巴有许多著名弟子,如海拉布吉、扎拉色布等。他死后,这两个弟子得以世世“呼毕勒罕”(化身)转生,传其衣钵,这就是后来的达赖和班禅。宗喀巴逐渐由人变成神,被供奉起来,他的诞生地也就成为喇嘛教的圣地,并修建舍利塔,建筑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小经堂,为塔尔寺。
300年来,不仅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四川等地来朝圣者络绎不绝,亚洲很多国家如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日本的许多佛教徒也常来研读佛经。康熙、乾隆年间,曾有3600名喇嘛。
罗布生和师父来到大金瓦寺前,见长着许多二三丈高的树,这和青海常见的白杨不同,躯干弯曲,叶子卵圆形,前端细长。师父告诉他这是菩提树。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坐着,发誓说:“我今如不位列天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就这样在树下思悟着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彻悟而成了佛。从此,这里就被称为菩提场,树就叫作菩提树。菩提,佛家语“觉悟”之意。罗布生听得非常入耳,从此他幼小的心灵中便印下了宗喀巴和佛祖的光辉形象。师父让他摸摸菩提树,又让他捡了几片树叶,说:“这样可以佛光照耀,获得无限幸福。”他们走进大金瓦寺(藏语“塞尔顿”)殿堂,正面一尊大金佛像光彩奕奕、神态安详,两旁有几尊小佛像。佛像前是长长的香案,案上几排大小不同的金、银酥油灯,镂刻着十分精美的花纹图案。酥油光焰齐明,佛香高烧,香烟氤氲,徐徐升腾,罗布生觉得灵魂也要飘荡起来了。转到佛像后面,是一个一丈多高的舍利塔,庄严肃穆。师父说这是宗喀巴之墓,里面有他的骨灰,这是塔尔寺的最早建筑。接着,他们进了刚念完经的大经堂,这是活佛喇嘛讲经的地方,有一尊高大的铜铸鎏金佛像,右边是专为达赖、班禅设的座位,殿堂内三丈多高的柱子全用壁毯包裹,壁毯上满是彩色刺绣和富有立体感的“堆绣”,上面画着佛教故事人物,栩栩如生。
到了小金瓦寺,师徒俩在宗喀巴塑像前把手高举过头,再慢慢落到胸前,然后双手前伸,全身扑倒在地板上。罗布生看到地板上磨出二道长长的深沟。磕完“长头”,他们走到外面,佛殿飞檐四角风铃徐徐摆动,叮咚之声不绝于耳。
转完塔尔寺,他们上了绿树成荫的莲花山,俯瞰殿宇、经堂、佛塔、僧舍,又别有一番风味。在塔尔寺住了几日,罗布生的师父邀了几名喇嘛好友,领着罗布生到了湟源日月山。上到山顶,向东看是湟水,青稞田地,向西看是崇山峻岭,一片绿色的茫茫草原,湟源日月山不愧是海藏咽喉之地。一个大喇嘛讲了日月山的传说:唐朝的文成公主接受了西藏王子松赞干布的婚约,从长安乘轿出嫁,西行千里,来到这座山上。她在这峻峭难行的山上,看见太阳和长安的不一样,月亮也和长安的不同,引起无限相思。于是,唐太宗为了给女儿消愁,特意铸造一轮金日、一轮金月,送上此山。同年腊月二十,罗布生在西勒库召庙学习期满,拜别师父和师兄弟们,回到家中。
这时他已是一个学了六年经文的“呼毕勒罕”了。他与家人过了年,于正月十五日由巴图那生等几个喇嘛陪同,骑着骆驼离家前往归绥奈莫齐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