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周易》系辞上(16):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系辞上

【原文】圣人(1)有以(2)(3)天下之赜(4),而(5)(6)(7)(8)(9)(10),象(11)(12)(13),是故谓(14)(15)象。

【译文】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实际情况的办法,他打算将天下众多实际情况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经文中介绍,进而类比这些典型选择其中最适宜的事情,所以称这些被选中的典型的事情为象。

注释:(1)“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2)“有以”有……办法。《战国策·燕策三》:“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之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3)“”(旧读xiàn)推荐,介绍。《左传·昭公二十年》:“初,齐豹见宗鲁于公孟,为骖乘焉。”

(4)“”古与“啧”通。实情,实际。《康熙字典》《释文》赜,京氏作啧。按徐铉说文叙辨俗书譌谬,不合六书之体者,以赜为假借之字,当通用啧。(啧:《古代汉语词典》实情,实际。《荀子·君道》:“斗斛敦槩者,所以为啧也。”)

(5)“”他;他的。《韩非子·二柄》:“为人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6)“”设计,打算。《文心雕龙·情采》:“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

(7)“”众多;各。《左传·文公七年》:“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

(8)“”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9)“”《汉语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10)“”《汉语大词典》介绍,关说,引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居十日而不敢进者,诚以左右无先为容。”

(11)“”类推;类比。《孙子·用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12)“”辨识;选择。《左传·昭公七年》:“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

(13)“”合适;适当;适宜。《书·金縢》:“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14)“”称为。《论语》:“谓之文也。”

(15)“”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原文】圣人有以见天下(1)之动(2),而观其(3)(4)(5)(6)(7)(8)(9)(10),系(11)辞焉(12)(13)(14)其吉凶,是故谓之(15)

【译文】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人活动的方法,他观察那些符合普遍已经实施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传统习惯的活动,将其联缀于卦爻之下的文辞之中用来判断吉凶,因此称符合法律、法规、行为规范、传统习惯的活动为爻。

注释:(1)“天下”全世界,所有的人。《战国策·魏策》:天下缟素。

(2)“” 行动;为一定的目的而活动。《孙子·军争》:“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3)“”表提示。译为“那”或“那些”。朱熹《中庸集注》:“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符合,投合。《淮南子·俶真训》:“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

(5)“”共同的,普遍的。《战国策·赵策二》:“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谊:通“义”。)

(6)“”已经。《史记·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7)“”做,实施。《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8)“”助词。在句中,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诗经》:“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9)“”法律,法规。《周礼·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轻典、中典、重典也。”

(10)“”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11)“”联缀(连结、组合在一起。)《周礼·天官·太宰》“以九两繫邦国之民” 汉郑玄注:“繫,联缀也。”。

(1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史记》:“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 …。”

(13)“”表目的关系。去,用来。晁错《论贵粟疏》:“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14)“”判断,决断。《荀子·王霸》:“而又好以权谋倾覆之人断事其外。”

(15)“”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原文】(1)天下之至(2)(3)(4)(5)(6)(7)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8)也,(9)(10)而后言,议(11)之而后动(12),拟议以(13)(14)(15)(16)(17)

【译文】《易经》记载的是天下最好的实际情况并且绝对没有瑕疵;记载的是天下最好的活动并且绝对没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状况,这是斟酌天下最好的实际情况以后才记载下来的,是选择天下最好的活动以后才付诸创作行动的,经斟酌选择的这些典型活动可用来帮助人们将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向合情合理的方向改变。

注释:(1)“”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2)“”达到极点的;最好的。《国语·晋语一》:“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3)“”古与“啧”通。实情,实际。《康熙字典》《釋文》賾,京氏作嘖。按徐鉉說文敘辨俗書譌謬,不合六書之體者,以賾爲假借之字,當通用嘖。(啧:《古代汉语词典》实情,实际。《荀子·君道》:“斗斛敦槩者,所以为啧也。”)

(4)“”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无,没有。《诗经·邶风·终风》:“终风有曀,不日有曀。”

(6)“”副词。表示强调。宋周密《武林旧事·德寿宫起居注》:“太上宣諭知省云:官家已醉,可一路小心照管。”

(7)“”瑕疵。《康熙字典》又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敝尽而无恶。《注》虽至敝尽,无瑕恶也。

(8)“”无秩序(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状态);混乱。《逸周书·武称》:“岠嶮伐夷,并小夺乱。” 朱右曾 校释:“百事失纪曰乱。”

(9)“”揣度,斟酌(反复考虑)。《古代汉语词典》揣度,斟酌。《周易·系词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

(10)“”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1)“”选择。《仪礼·有司彻》:“乃议侑于宾。”注:“犹择也。”

(12)“”行动;为一定的目的而活动。《孙子·军争》:“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13)“”表目的关系。去,用来。晁错《论贵粟疏》:“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14)“”帮助人达到目的。《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5)“”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16)“”《汉语大词典》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17)“”变化,改变。《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