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鄱阳湖之战
昨天我们说到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水军因战船小而一直处在被动挨打局面,战船也被冲散了。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率船队专攻朱元璋的指挥船,致使指挥船搁浅,要是没有韩成诈死和常遇春的及时赶到,朱元璋有可能就命丧鄱阳湖。于是朱元璋退回康郎山,陈友谅的军队尾随其后弃舟登山,象潮水般涌上山来,要活捉朱元璋。时值黄昏,朱元璋精疲力竭,躺在一棵古槐树下喘息。汉军的箭翎飒飒地从他耳边射过。他迅速把绿袍脱下,披在槐树上,身穿卒服,混在乱军中逃命。第二天,陈友谅派人到槐树下,收拾朱元璋的尸首,只见一件绿袍被无数只箭钉在古槐上。陈友谅命士兵将古槐砍去一截,以雪愤恨。朱元璋登基后则封这棵救命槐为“将军槐”,民间称为“槐树将军”。
第二天,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友谅的战舰巨大,朱元璋的战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恰巧在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上天都在给朱元璋制造机会。就在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的五百只艨艟巨舰围攻常遇春的时候,常遇春将船队化整为零,分头进击,并派20名敢死队分乘七只小船,船内装满硫磺、火药、船头尾置数位身戴盔甲的稻草人,快速向陈友仁船队推进。陈友仁的战舰太大,转动不灵活,加之时值秋季,湖水落浅,洲滩众多,貌似排水倒海,但实际已经处在被动挨打地步。汉军箭如飞蝗,稻草人安然不动,待装满火药柴薪的小船靠近巨舰时,20名敢死队员潜出水面,跳进船仓,将点燃的火把和硫磺、火药向巨舰掷抛,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汉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常遇春接着就麾师掩杀,汉军被焚死溺死不计其数。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
陈友谅见其弟阵亡非常感伤,于是退保康山,坚守不出。此时,忽报朱元璋行枢密院同知丁普郎带领随从来降。丁普郎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是陈友谅部将,守卫小孤山。在陈友谅设计除掉了赵普胜后,与傅友德在1360年一起投降朱元璋,授行枢密院同知。陈友谅听闻后怒道:“反复无常之人,要他何用,将他射死。”张定边劝道“问明情况再杀不迟。”丁普郎进帐叩头说:“臣死不足惜,有紧急军情请陛下提防。水域天堑,硬攻不入,今夜常遇春将由梅溪嘴登陆,从后边劫寨。”陈友谅半信半疑,亲自部署兵力,向梅溪嘴包抄。二更时分,湖州苇丛中人影绰绰,鼓声大作,似有伏军。汉军一阵呐喊杀将过去,苇中却无一人,只有几十面旗帜在苇中飘扬,陈友谅发觉中了疑兵计,正要退兵,忽然后营起火,朱元璋大队人马从矶山杀来,陈友谅又一次损兵折将,大伤元气。
转天,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汉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军队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友谅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汉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在坚持数日之后,陈友谅与众将商量摆脱困境的对策。右金吾将军说:“既然出湖困难,我们就应当焚船登陆,直奔湖的南岸以图再举。”左金吾将军说:“这是向敌人示弱,他们利用步骑追赶我军。进退之间我们将失去自己的地盘,大势也将去也。”陈友谅不能作出决定,既而说道:“右金吾将军所言有理。”左金吾将军因其意见未被采纳,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将军知悉后,也率部投降。
陈友谅两员大将投降了朱元璋,汉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汉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汉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两封信,信的内容大致如下:“我想与你约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却盘算失误,企图加害于我。我军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龙兴十一郡,你还不悔过,重新挑起战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被葬身于火海。你即便侥幸生还,但也应当取消帝号,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将会丧家灭姓,到那时就悔之晚矣。”陈友谅收到信后怒不可遏,不予回信。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朱元璋的将领们从上游加以拦截,双方大战于泾江口,汉军且战且走,但日落之时仍未能摆脱。陈友谅船大,朱元璋船小,丁普郎见状怒不可遏,奋勇作战,丁普郎虽然勇悍,到底寡不敌众,最终他身上被刺了十多个窟窿,头颅也在混战中被一刀斩断,令敌军丧胆的一幕发生了:只见丁普郎虽然脖颈喷血,头颅落地,身体却仍拿着兵器进攻——《续资治通鉴》记载:“普郎身被十馀创,首脱,犹执兵若战状,植立舟中不仆。”
陈友谅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元璋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友谅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