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好故事/之六:黄绍礼与五里沟
明朝建立不久,宁远县仁和镇的冯石村出了一个好儿郎,姓黄,名绍礼,字祖成。是他在村后的大山上找到了好水源,带领大家捐款献工,筑起了一道140多米长的大坝,开辟出了一个200多亩的巨型山塘——大仂塘,让村民们实现了旱土改稻田的梦想,吃上了银亮细软的白米饭。
于是功臣黄绍礼的名声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于是中和镇那边的人找上门求援来了。
因为生有五男二女的黄绍礼有个女儿嫁到中和的四都何家山,离何家山三十多里的冯石村是女儿经常走的外家路。
因为处在河谷之上的县西何家山村是个高台地形,虽然田地宽广,土壤肥沃,人们却饱受干旱之苦,父老乡亲们希望自己的村子也能像冯石村那样变得水旱无忧、五谷丰登。
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黄绍礼来到了何家山,开始探查水源。
一连转悠了三四天,他想要的理想水源并没有现身。
这一次,黄绍礼去了一趟九嶷山舜帝陵。
在参拜舜帝陵大塑像的时候,他发现神情严肃的舜帝脸上仿佛露出了几分笑意,在笑意的映衬下,舜帝的两片嘴唇变光滑变湿润了。这对诚心帮助何家兴办水利的黄绍礼而言,将是一个发生转机的好兆头。
出了舜帝陵,黄绍礼满脑子装的是舜帝因家制宜、因地制宜的治家治国故事,于是他的脑瓜开了窍。他想,何家山的各种条件与冯石村不同,解除干旱的办法也该有所不同。沿着来路,他匆匆回了一趟冯石村,然后趟过流过县北的舂水河,赶到四都何家山那边去。望望碧波滚滚的舂水河,又望望四五里路开外的何家山,他脑海里灵光一现,马上定出了筑坝开河让舂水河分流供水给何家山的计策。
要修筑一道拦河大坝,并且开挖一条将近五里路长的河道,这对小村寨何家山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工程。怎么办?集资。可是乡亲们的家底太薄,几天下来,筹得的资金仅仅185贯。
钱少做不成耍儿郎。这可把工程主事人黄绍礼愁坏了。
有一天,黄绍礼无意中听说何家山附近的村子里有人清基下脚时挖到了一窖古钱币,靠意外之财解决了建房的一切费用,这消息让他豁然开朗,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赶紧叫信得过的人将筹集的银钱拿出一部分,分五六个地点深埋在规划设计中的新河道的地底下。黄绍礼一边带人开工,一边派人往周边的村庄传话,说他当年在请石匠凿石壁时得到了舜帝时代的一张藏宝图,现在才算看清楚,那张藏宝图标出的藏宝路线就在舂水河到四都何家山之间。藏宝图的背面还明明白白写着,财富到手之后,得把那些挖宝挖出来的泥土石头搬运到高处去才行,不然的话金银财宝会变成黑木炭和烂石头的。
听罢传言,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幼纷纷出动,争先恐后地凿石挖土,想找到他们梦想中的意外之财。他们生怕好处都被黄绍礼的施工人员得了去,竟然半夜三更点着灯笼打着火把去碰那种一夜暴富的好运气。规划中的新河道变得热火朝天的,处处都有挖宝者的忙碌身影。挖到窖藏的人欣喜若狂,他们不想银子变枯炭,自觉地把挖出来的泥巴石头运到山上去。就这样,挖宝路线成了全线铺开的施工工地,挖宝者成了黄绍礼手下不用开工钱的编外劳动力。
你说怪不怪,施工过程中,本来只埋了五六坛银子的新河道竟然挖出了五六十坛银子!工程主事黄绍礼自己也挖到了两坛!
黄绍礼很慷慨,除了留了一点给女儿女婿做日常开销,剩下的银子全部捐给了何家山,做了河道修造的工程款。
劳神费力的黄绍礼带头捐款,其他挖到银子和没有挖到银子的人集资热情空前高涨,到位的工程款一天比一天多。
何家山的劳力们争先上工,拼命干活,筑坡修坝,清理河道。人手不够的时候,他们也请动周边村子甚至冯石村的劳力来帮忙,开出的工价是地方上有史以来的最高。
工程进展得相当顺利。到第二年入冬的时候,长达一百多米的拦河坝建成了,四里多长的引水渠也修通了,舂水河水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往四都何家山,灌溉何家山上千亩的田土。
宁远一些地方称外祖父为“多公”,称外祖母为“多婆”。何家山的人拿送水多公黄绍礼当菩萨来拜。黄绍礼说,你们不要拜我,要拜就去舜帝陵拜舜帝吧,要是他不显灵,不指引,我们筑坝修沟的事情想办也办不成呢。
后来,四都何家山的人既去舜源峰拜舜帝,也纪念恩重如山的多公黄绍礼。他们将修架在西舂水上的河坝称作“多公坝”,把连接西舂水的引水渠称作“多公河”或者“五里沟”。五百多年来,那运河那堤坝一直在给何家山等地带来灌溉的便利,保证了地方上的粮食丰收;工程又涵养了沿途的山山水水,让五里沟成了游人如织的大美风景。
诗曰:天生祖成好儿郎,暮想朝思苦奔忙。为引流泉破石壁,能纳天光入山塘。多公坝留神创意,五里沟是热心肠。宝图铺展幸福路,鱼游鸟唱胜天堂。
(素材来自《宁远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