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胜:建文帝藏身永州第四证——我与梅大师做邻居几十年,最后竟把遗产全数交由李德胜继承。梅母堂便是为纪念建文帝梅大师而取的村名?


上一篇考述了建文帝梅大师云游四方,东去江浙,西到云贵,但他永远也未忘记他的家在永州。在回家的路上停留小憩,也不忘刻碑做个记事,于是有了建文岩。建文帝梅大师的家究竟在哪里呢?李德胜说,他的家就在梅母堂,这个美丽的村名竟包括了一个千古之迷?


永州市宁远县鲤溪镇有个村落叫梅母堂(后人改写成了梅木塘),今为大观堡村。这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清水长流,是隐逸者的绝佳选择。最早在此隐居的便是建文帝梅大师,李德胜如是说。

梅母堂《李氏族谱》关于李德胜有这样一段记录:“慎斋公为邑名士。早游泮水,旋食饩廪,学行兼优。掌教乡学,循循善诱,来从学者一经提示辄得解以去,一乡之士奉为臬。以龙门高隐(声望卓著的人的府第中的隐居者)拟之,因偕其弟子贤公(李德胜的四弟名德愈,字子贤)公行游邑东乡大观岭脚向东一里许,见一宅场(高大房屋聚集之地)烟火几家,殊廖廖也。然山环水绕,宅后峙一土岭,约高十余丈,古木森森,左右略低,联络如交椅形。宅前平敞,计腴田约二百亩,井塘灌溉,四水归池,无不拱向宅前,罔或遗流他处者。公曰:‘此胜地也,略为开辟,可成一大院落。’谋及龟筮,卜云其吉。越一载即挚家由大山腹迁居于斯。名其宅曰‘梅母堂’,二公遂为此地开派之祖……”

上面引述的文字意思十分清楚:(1)李德胜带着他弟弟子贤来大观岭脚下时,这里就有一处“宅场”,还住着几家人。文中出现“宅前”两次,“宅后”一次,“其宅”一次。明显看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来看房子。(2)谁请他们来看房子呢?文中明确表示:“以龙门高隐拟之,因偕其弟子贤公行游邑东乡大观岭脚向东一里许,见一宅场烟火几家。”因为“龙门高隐”要聘用他们,所以带着他的弟弟来。那么“名其宅曰‘梅母堂’”中的“其宅”指的就是“龙门高隐”的房子。

“梅母堂”是什么意思呢?“梅母堂”就是梅和他梅母亲住的房子。在梅母堂村西三四华里许,就有梅的墓塔,也有他母亲的墓。《宁远县志》载录:“又半里有白掌塔(现场看墓塔铭,十分清晰地显示,这就是梅的墓),云明末故臣瘗骨于此。传者失其姓氏。初,披缁慈觉寺,其母为募此山,创立道场,自营宅兆,刻铭塔石。”这里的“其母”指的是“梅母”,梅母为梅买地而建的房子,当然就叫“梅母堂”。所以说,请李德胜兄弟来看房子的“龙门高隐”就是梅。

李德胜接受了梅的房子没有?有何记录?在李氏通谱中有载称李德胜为“继观公”。梅母堂东一里许就有大观堡,“继观”即为继承大观堡。从引用的族谱文字来看,李德胜全家第二年就迁到了这里,并且命名他继承的房子叫“梅母堂”,明显是继承的“龙门高隐”梅的房子,为永久纪念梅,所以李德胜取村名为梅母堂。

如果这位“龙门高隐”梅,既是生活在明永乐时期的人,又是皇帝,那么他当然就是建文帝。关于生活时间,可以从李德胜的生活时间推知,因为他接受了梅的赠予,梅应该比李德胜年纪大。李德胜生于明永乐十五年,殁于明成化十五年,梅是明永乐时期的人是确切无误的。据此,墓塔铭上的“明末故臣”,应为“明初故臣”。民国县志在听取传说时,传说人因时间久远,传错了,应该纠正。

梅是皇帝吗?李德胜接受梅的赠予后十年,梅去世了,并树碑于大观堡上,明确表明梅是“二帝”、是“皇上”,是“圣帝”。梅的墓塔铭上有建塔人的落款:“臣邓林先(字)有朋造”面对着梅称臣,其身份当然是后皇帝。

结论:梅生活在明永乐年间,又是皇帝,理所当然是建文帝。这与《闻举公序传》、《缘化袈裟》、浙江证道寺壁题所记都是互相吻合的。也就是说,建文帝梅的家就在大观岭上的梅母堂村。清中后期,村名改为梅木塘。


下一篇,《白掌塔铭》:建文帝藏身永州第五证——梅大师法号智眉?以僧人身份下葬梅木塘村西的厂屋里白掌塔?塔铭中能读出梅的帝王身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