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瘦子就是吃不胖?
常言道:每逢佳节胖三斤,此次又不幸遇到疫情,在家呆的时间久了,体重更是成倍增长。
望着日益增长的游泳圈,笔者动了减肥的念头,以此摆脱过早中年肥的帽子。
在现代,身体管理成了一个新名词,对于自我身材的打理成了诸多成功人士的标志,健身事业由此红火。
然而就在大家如火如荼地在那里挥洒汗水时,与小小的脂肪抗争时。
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在朋友圈晒美食,大秀饕餮之口,至关重要的是那些人都还是细细的苗条身材!
怎么回事,你在进食的同时,他们也在进食,为什么你活成了两个自己,他们还依然如初,甚至抱怨自己长不胖。
怀着莫大的敌意,我们走进BBC纪录片《瘦人不胖》,一探究竟。
摄制组和医学专家为了揭秘这个奇怪的想象,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他们选取了十名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肤色,年龄相近的志愿者。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胖,是上述那些从不忌口永远风度翩翩的瘦子们。
在实验开始初期,专家也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和一系列测试(这里不做赘述)。
他们被要求在四周内每天摄入自己体重所需能量两倍的食物,并且被限制不得运动和日常行走步数,以此来保证变量的唯一性,即控制变量法以保证实验的精确度。
当然这是一个枯燥的观测实验,纪录片不会仅仅就记录10个人每天的食谱,而是穿插述了更多其他相关的知识和采访。
原来早在1967年美国佛蒙特州立监狱便进行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实验,他们以减刑为诱饵,要求每个犯人每天强制进食5000大卡的美食,并检测他们的激素水平和脂肪含量。
实验揭露,其中有几个人脂肪含量始终无法达到他们预期的25%,而是在一个定值徘徊,即使再进食过多的食物也不起作用。
当时的科技和医疗手段,以及整个观测实验的严谨性有待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能让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信服。
他们孜孜以求地在那些肥胖者和超级肥胖者之间寻找共性,然而始终一无所获。
故而纪录片里的医学专家反其道而行,他着力于研究那些不会发胖的人,希望从心理,生理,行为模式等多个方面揭露瘦子不会长胖的原因。
在看到影片一半时,笔者还天真地以为是不是我们这些常规的凡人进食姿势不对才导致体重日益的增加(比如蹲着吃饭?)。
因为纪录片中有提到饮食习惯所带来的心理作用对人日常进食是有着微妙的潜在作用。
通过观察幼儿园小朋友对食物(巧克力饼干)的先天反应佐证了人的进食习惯早在我们认知能力构建完成之前就已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喜不喜欢吃东西,喜不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是与生俱来的。
虽然后天环境会对我们的身体构造变化造成影响,但已不足以撼动我们的饮食习惯并非后天形成这一事实。
那么接下来就是观察在不同饮食习惯下,如果摄入相同热量食物的人,他们的体重会有何变化,也就是上述那十个人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实验。
撇开部分人与生俱来的自律锻炼,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能起到唯一消耗作用的就是个人的基础代谢能力。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医学专家便开始致力于研究脂肪,他们发现当人摄入过多能量时,脂肪细胞个体会变大,但这种变大是有限的。
当身体内所有脂肪细胞变大时,我们身体就会决定是否增加脂肪细胞数量。
令人绝望的是,这种名为脂肪细胞的数量一旦增加就不会减少,会伴随我们一生。
研究表明我们的机体在儿童或者少年阶段更容易生成这种肥胖细胞,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小时候特别胖的话,那么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都将与肥胖作斗争。
最终实验证明,那些瘦子之所以瘦是原因的,只不过每个人的基因作用机制不同而导致他们的瘦。
其中一个志愿者摄入过多食物,增长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肌肉提高了他的基础代谢,迫使他的体重恢复正常。
另外两个志愿者,体重没有增加,脂肪含量也没有变化太多,但他们明明白白地摄入两倍的热量。
研究发现,他们手部和脑袋的活动比以前更加活跃,也就是说他们摄入过多热量的同时,大脑控制身体进行了非自主意识的运动以此来对抗这种热量增加。
还有两名志愿者,他们始终无法摄入到实验要求的食物热量,一旦他们暴饮暴食,就会产生呕吐恶心感,迫使他们吐出过多的食物,即身体本身就不允许摄入这么多热量。
通过一系列证明,摄入过多食物就会增加体重和脂肪,而少部分人因为基因变异,能比正常人更容易控制自己的体重并维持在一个相对健康的标准之上。
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体重的多少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如果你的基因决定你是一个胖子,你未来就会是一个胖子)没有捷径可言。
不过仍然值得庆幸的是,你仍然可以通过自律来让自己的身材变得完美。所以不要嫉妒你身边的瘦子,迈开自己的步伐,向远方进发。
----
本文作者:凡依罗(感谢)
原创首发:慢慢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