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谷秋韵系列之九:坐禅谷摇“钱”记
早听说坐禅谷生有一种奇特的树,叫摇钱树。几次想去沾沾财气,却因琐事缠身,未能成行。不知不觉酷署已尽,秋风乍起。在这个“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①的季节里,与众文友结伴,驱车到坐禅谷摇“钱”去。
坐禅谷位于淅川县仓房镇 境内,汽车过了江,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下了车,一条蜿蜒而又狭长的山谷便呈现在众文友面前。谷内,层林尽染,瀑声阵阵。导游说,想摇“钱”,最好到青龙山上,那里,摇钱树最多。
到了半山腰,眼前的景色愈来愈靓。山路外面,一堵石砌的城墙与山路一起,或高,或低,或曲,或直。城墙不是那么整齐划一、方方正正,而是采其天然石块垒砌,一切尽其自然。城垛、城门、射箭孔依稀可辨。导游说,这是楚长城,系楚武王所建。真实与否,无从考究。山路里面,栌树、桦树涨红了脸,点亮了这古老的山谷。文友问,咋还没见到摇钱树?导游说,摇“钱”树喜寒,兼有南北植物的特点,多长在山脊上,要想摇“钱”,还得多走几步呢!
暖阳高照,山势陡峭。汗水不知何时已爬到了脸上,在脸颊上滚动。文友们步履轻快,边走边谈,感觉不到困乏。我知道,他们的心中牵挂着那神奇的摇钱树。
在我的记忆里,摇钱树的来历源于外婆讲的那个古老的故事。外婆说,在很多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养了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把几亩农田调理得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快人,精打细算。一家人一年四季吃穿不愁。可儿子却不争气,懒得出奇。娶了个媳妇,也是好吃懒做,倒了油瓶也不扶。老俩口死的时候,把小俩口喊到床前,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盘,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小俩口把老俩口的话当成耳旁风,依然海吃山空,最终饿死了。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勤是摇钱树”的理念。没想到,坐禅谷还真有一种树,叫摇钱树呢!
到了山脊,路旁多了一种怪怪的树。这种树,叶呈羽复状,叶柄肉质,小叶椭圆形,有7对到10对,鲜红鲜红的。果实圆圆的,中间有一个籽,呈铜黄色。导游说,这就是摇钱树,每株树都有两股杈,每股杈上都有五个芽。摇一摇,开金花,摆一摆,掉银沙,要吃要穿都靠它。文友们涌上去,用手一摆,树上便落了铜黄色的果实。拾一枚,圆圆的,中间有一粒树籽。去掉树籽,便露出一个方形的孔,成了一枚真正的铜钱,难怪人们叫它摇钱树呢!
关于坐禅谷摇钱树的传说,导游是这么讲的。她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顺阳川有个好吃懒做的年轻人,放着肥沃的田地不做,整日跑着要饭吃。有一夜,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位白胡子老汉告诉他,鬼谷有棵摇钱树,树上两股杈,每股杈上五个芽,摇一摇,钱就落下来了。那时,坐禅谷还不叫坐禅谷,叫鬼谷。年轻人就过了丹江,扛着挖镢进了鬼谷。他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这棵摇钱树。摇一摇,铜钱便哗啦啦地落了一地。年轻人心狠,不满足地上的钱。他想,若把这棵摇钱树移回家,没钱的时候摇一摇,多省力。他用挖镢挖树,可就是挖不倒树。这时,梦中那个白胡子老汉来了。他捋着雪白雪白的胡子,说:“傻小子,世上哪有什么摇钱树?人的一双手不就是两股杈和五个芽吗?这才是真正的摇钱树啊!”白胡子老汉说完,随着一阵风,消失得无影无踪。年轻人看看身边,树也没有了,铜钱也没有了。他又看了自己的手,高高兴兴地下了山。那些被风刮走的铜钱落到山上,长出了这无数棵摇钱树来。
听了导游的话,我忙仔细地打量这些摇钱树。两股杈,五个芽。那棵是,这棵不是。问导游。导游说,年代长了,芽长大了,便成了股杈。想想也是,股杈上发芽,芽上又长股杈。杈生芽,芽成杈,哪能数得清呢!树旁有块科普简介牌,上面写道:“摇钱树,又名金钱柳,蕨类,落叶乔木”。
我双手抱着树干,轻轻一摇,无数的铜钱落下来,铺满了脚下的地!(①注:出自唐朝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本文图片来自光影中国网举办的聚焦坐禅谷大型采风活动)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