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观原创 | 那些背诵《政治学导论》的夜晚
2019年已接近尾声,距离考研的日子也越来越近。此时此刻,一定有不少散布于天南海北的莘莘学子,在一摞摞的考研资料中挑灯夜战。对他们而言,专业基础课无疑是备战重头戏。今年夏末,《政治学导论(第五版)》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本由杨光斌教授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基础教材从第一版出版至今已近二十年,它已是许多高校本科教学及考研的必备书目。
同学,你还记得那些背诵《政治学导论》的夜晚吗?
新一版导论最大的亮点,是为“政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定义,这个概念让我们重拾政治学作为“国家学”的根本属性。长期以来,从拉斯韦尔到伊斯顿的西方主流看法对政治的定义影响深远,他们将政治视作“对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这个概念诞生于结构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年代,并几乎被视作“定论”而流传下来,不少教材也接受了这一定义。
然而作者认为,政治是一个时代性和语境性的概念。在我们所处时代,最为根本的问题依旧是如何维护“国家性”。将政治视作资源权威性分配的看法将国家视作理所当然,因此政治只不过是现有秩序框架内的分配及相关运行罢了。然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政治面临着根本的差别,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依旧没能实现有效的国家建设。因此,新版的导论强调“政治就是维护国家性和分配正义的体系和能力”,它蕴含着“国家性”、“国民性”、“分配正义”、“治理能力”和“公正原则”等核心构成要素。
这一大胆且富有创新性的做法,足以使这本教材卓尔不凡了。与此同时,一本优秀的教材必然是对学科的普遍性知识以及作者的特殊性知识的统合。一方面,它需要较为完整地介绍学科全貌,否则就难以担起“教科书”之名;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考,否则就会沦为许多流行理论的“大杂烩”。从这种意义上而言,第五版《政治学导论》延续了之前的特色。它增加或删减了一些条目,从而更加展现出作者的切身思索。除了“政党中心主义”之外,作者近些年来的最新成果在书中多有体现。例如,作者在“权力与权利”一节中对“合法性及相关概念”的描述,可参见《合法性概念的滥用与重述》;“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一节中“作为国家权力之魂的意识形态”,可参见《论意识形态的国家权力原理》;在“政府体制理论”一节中增加的“当代政体的主要类型”,可参见《论作为“中国模式”的民主集中制政体》。这些研究告诉了我们一些不那么“正统”(西方)的政治学基础理论,让我们得以用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重大议题。与此同时,新修版增加了不少思想性评论。例如在论述当代政治学方法论时,不难看出作者对历史制度主义的偏爱及对“量化霸权”的忧虑,并指出历史制度主义“在运用上很多学者更偏重‘制度’而非‘历史’,因为理解历史需要巨量的阅读,而量化模型的流行更加减少了学者在历史阅读的动力”。
这种基于中国现实、基于发展中国家现实的理论与概念挑战了经典的西方话语,体现了作者对建设社会科学自主性话语体系的不懈追求,而时代性与语境性恰正是当下方兴未艾的历史政治学的精髓。这种雄心壮志,让我们想起了半个多世纪之前由摩尔、亨廷顿等人所引领的“边缘革命”。他们站在主流、反对主流、并最终成为主流,以舍我其谁的勇气终结了结构功能主义的主导地位,并有力推动了当代美国政治科学的历史转向。曾经由历史社会学担负的时代使命,如今又落到了历史政治学的身上。
我们第一次接触《政治学导论》时这本书还是第四版,而如今的第五版也即将迎来它的“00后”读者。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读者在变化,不变的是那些背书的身影以及一代代莘莘学子对政治学的追寻与坚守。也许对不少同学而言,政治学未必是求学时的首选志愿,踏入政治学只是偶然。但是,它对新手无疑是非常友好的,简练直白的文风更凸显其学习指南的价值。也许对不少同学而言,与它为伴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应试的需要,但是在反复翻阅甚至背诵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字里行间显现出与现实社会和历史事件的互动。如果真的产生了这种感受和理解,即使今后不再以政治学为业,那也将受益终生。也许对不少同学而言,探索政治世界的奥秘是其毕生的追求,那么它可能会成为观察政治生活的理论基础和进行学术创作的灵感之源。若干年后,回首自己的学思历程,再看看躺在书架上的那本教材,笑容是否会涌上你的脸庞。
《政治学导论》给予我们的感动,源于学术,但又不止于学术。这本政治学的启蒙教材,让我们回忆起在母校的青葱岁月。无论是府学路27号还是坞城路92号,何时何地与何人如何走过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时的我们是如此年轻,那时的岁月是如此难忘。
回忆是晨光熹微中的逸夫楼,是那群为了“政治学原理”课程而六点就去占座的莘莘学子。在那门课上,《政治学导论》便是参考教材。在期末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总结了55条“重点”。重新翻开六年前的笔记,记忆只剩下庞老师循循善诱,带着我们领略政治学的魅力。也许彼时对那些概念和命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但正是这些模糊的认识成了后来学习兴趣的基础。之后,再次系统翻阅这本教材是为了读研。重新翻开三年前的笔记,进行简单粗暴的“比较研究”之后,发现自己的本科学习还是有效果的,对导论的理解比大一时深刻了不少。那时,对着每一章节前的提示问题系统梳理了自己的认识,但是,知道的更多了,反而觉得自己知道的更少了。现在,又一个三年过去了,重新翻开新版的导论,自己的认识和三年前又有了不同,正如作者不断修订这本教材一样,我们对政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如此想来,自己和导论是有缘分的。
回忆是文科楼的晨钟暮鼓,是令德湖畔花开花落,是百年学府几番沉浮后的不屈与倔强。龙城太原的寒冬北风萧瑟,每天早上天还没亮,随着阿姨打开大门,总会有几个考研人会睡眼惺忪地离开宿舍楼,开启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学习生活。寝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却充实,因为它孕育着希望,因为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命运。看着自己当年的考研报名表,我也会感叹自己那时的目光是如此的疲惫且坚定(以及怀念那时候的浓密的头发)。凝视那本已经被翻烂了的《政治学导论》,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对考研人的鼓励:别人的狂欢都是暂时的,坚守内心的孤单定能水到成渠。而这些,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
追昔抚今,我们真诚地祝愿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行将结束之时,所有的追梦少年都有一个好的归宿。
敲下这些文字,窗外早已灯火阑珊。那些通宵背诵《政治学导论》的夜晚,也已逐渐成为学生时代的过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终将离开政治学,追寻着或波澜或平淡的人生。相聚于缘分、相忘于江湖,但这本教材承载的记忆却从未改变。它让历经高考洗礼的少年第一次走进“政治学”的殿堂,它让考研路上孤单的背影有机会相聚于明德楼下、一勺池畔,它让“最好的我们”曾如此着迷于一个又一个最古老而深刻的命题。感谢《政治学导论》曾给予我们的温暖与感动,让我们在这样宽广的领域去思考,让一群学子即便“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而那时的我们,尚弱冠之龄。
【政文观止Poliview】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撰文:释启鹏、何家丞
审读:何家丞、释启鹏
编辑:康张城
你在看政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