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泉觅影 | 大英展100件文物中的钱币
第一组钱币就是著名的吕底亚的金银货币。吕底亚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是希腊的殖民城邦。当时在小亚细亚帕克托勒斯河的河沙中生产一种金银混和的自然合金,这种合金被称为“琥珀金”,所含金、银的百分比大约是73%和27%。早期的吕底亚/爱奥尼亚铸造的金币并没有图案,背面的凹陷通常被认为是检验金币成色的戳记。公元前650年左右,当地开始铸造带有狮头图案的金币,并逐步统一规格,约重14-17克,这时琥珀金币完成了由原始金银条块向可辨识铸币的转换,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金属铸币。
由于琥珀金包含铅和其他杂质,价值不易判定,公元前6世纪中叶后就停止生产了。在克罗伊斯统治时期(约公元前560-547年),吕底亚人掌握了从琥珀金中分离金和银的技术,开始铸造纯金和纯银的货币,这种货币称为斯塔特(Stater),图案是一头狮子和一头公牛的前半身。即便如此,金银合金的铸币仍然在小亚细亚盛行,但金银含量以更精确的标准进行人工合成,比例为10:1。
早期无图案的琥珀金币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吕底亚金币和银币,狮牛搏斗是吕底亚钱币上的经典图案。
与吕底亚金币相隔不远的是一枚亚历山大银币。亚历山大大帝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远征将希腊文明带到了亚洲地区,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公元前323年,33岁的亚历山大病故,帝国被将领们瓜分了,这些将领们仍然铸造带有亚历山大头像的钱币,在色雷斯自立为王的利西马科斯就是其中之一。这种银币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97年,他沿用亚历山大时期的钱币形制,继续打造“神化”的亚历山大。在利西马科斯铸造的钱币上,亚历山大头戴阿蒙神的山羊角,背面的雅典娜女神一手持奈克女神,一手扶圆盾,身后有一柄长矛。人物两侧铸有希腊语铭文:“属于国王利西马科斯”。
由于铸造时间距离亚历山大逝世不久,利西马科斯又是亚历山大的贴身近臣,因此他铸造的亚历山大形象被认为最接近其本尊。此币出现后,希腊世界纷纷效仿,其版别之多、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为西方古币之冠。甚至在2000多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希腊共和国还发行了带有这种头像的100德拉克马流通硬币。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利西马科斯铸造的亚历山大像4德拉克马银币。
希腊共和国1990年100德拉克马铜币
目前比较公认的世界钱币文化体系分别起源于4个地区:地中海(希腊-罗马)、东亚(中国)、南亚次大陆(印度)和西亚(伊斯兰)。前三者均出现在公元前7-6世纪左右,只有伊斯兰币体系较晚,直到公元7世纪才出现。
作为世界钱币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馆带来了两枚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的金币。679年,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进行币制改革,他将《古兰经》内容增加到此前带有哈里发手握宝剑形象的钱币上。在此之前,阿拉伯人使用的钱币仍带保留波斯币的形制。然而到了696-697年,《古兰经》内容完全取代了站立的哈里发形象,从此,这种只有文字无图案的钱币形式就成为了伊斯兰世界钱币的标准样式。
金币两面的文字均出自《古兰经》。正面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背面为“他是真主,唯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阿卜杜勒·马利克时期的金币,铸造于8世纪。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南亚次大陆,印度币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最早的钱币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列国时代,后又影响了尼泊尔、缅甸、锡兰以及部分东南亚地区。从公元前3-4世纪起,古印度钱币体系接连受到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的冲击,公元7世纪后又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入侵,因此印度钱币很难梳理出一条清晰完整的脉络。
公元400年左右,印度正值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印度的神灵开始具象化。笈多王朝的国王旃陀罗笈多二世被称为“超日王”,在位长达40年。他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大力扶持学术文化。这枚金币是他的儿子鸠摩逻笈多一世时期铸造的。金币的一面是骑在孔雀上的印度战神鸠摩罗,如今以卡尔凯蒂耶闻名,他是湿婆神的儿子和众神之军的统帅。另一面描绘的是正在给孔雀喂食的国王鸠摩逻笈多一世。这枚金币将鸠摩罗笈多的形象与同名的神放在一起,象征了皇权的神圣。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
下面这组文物是戈尔兹伯勒窖藏,1859年发现于英格兰的北约克郡的戈尔兹伯勒村,属于公元700-1050年间维京人的宝藏。
以强盗闻名的维京人也是精于商道的商人,公元900年左右,他们控制了从格陵兰和英格兰到中东、俄罗斯和中亚的贸易路线,夺取了大量土地,积累了可观的财富。8世纪中叶,丹麦人不断袭扰法兰克王国和不列颠,并占领了伦敦。就在英格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英格兰西南部韦塞克斯王国的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871-899年)领导英格兰人反抗维京海盗。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终于将大部分海盗赶出了英格兰。
虽然这个窖藏发现于英格兰,但只有3枚钱币来自盎格鲁-萨克逊,其余的都是伊斯兰货币迪拉姆。这些银币都是手工打制的很薄的银片。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戈尔兹伯勒窖藏
英格兰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银便士
时间到了16世纪,在欧亚大陆的一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跨洋的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财富的积累激励着欧洲人不断开拓新的殖民地。西班牙征服了中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并控制了当地包括银矿在内的许多资源,西班牙从“新世界”开采的白银数量不断增加,在短短的25年内,西班牙银币成为第一种世界货币。
展出的4枚西班牙钱币中,有一枚形制规整,文字清晰,其他3枚则粗糙不堪。这枚精美的大型钱币是1618年西班牙塞戈维亚造币厂生产的8里亚尔银币。
里亚尔(Real)在14世纪中期几乎同时采用于西班牙和葡萄牙,4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西班牙的标准银币单位。在西班牙语中,“比索”(peso)一词的意思是“重量”,由于主币面值是8,因此一枚银币又被称为“8个重量”(peso de à ocho),久而久之,人们为了提高效率,就称一枚银币为一个单位重量,也就是一个比索。peso de à ocho转译为英语就是piece of eight。
3枚粗糙的银币是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的铸币。从菲利普二世开始,西班牙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在美洲拥有新西班牙总督区的墨西哥、秘鲁总督区的波多西和利马三个大型造币厂。殖民地的技术水平自然不能和本土相比,因此生产出来的钱币要粗糙很多,甚至很难找到一枚规矩的圆形。到了菲利普四世时期,西班牙的全球帝国已逐渐式微。为了填补巨大的开支,西班牙政府已经顾不得钱币是否精美了,只要做足重即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的殖民地为了赶工,匆忙在银块上打上戳记,因此大多数银币连图案都不完整。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一组西班牙银币
西班牙1620年菲利普三世8里亚尔银币(塞戈维亚造币厂铸)
西班牙衰落后,荷兰一度成为海上强国,不久又被英国超越。经过了两个世纪的资本积累,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工业革命又催生了自由主义经济体系,伦敦开始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的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长驱直入。
1810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对毛里求斯的控制权并将英国的货币体系强加给当地。这张毛里求斯商业银行纸币的面值15元,相当于3英镑。
为什么用“元”而不是英国本土的“镑”作为货币单位呢?这是因为当时西班牙的8里亚尔银币仍然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这种大型银币在英国殖民地被认为是另一种大型银币——泰勒(Thaler)的同类品,所以人们普遍用Thaler的浊化英语词汇Dollar来称呼。
此外,英国在亚洲地区发行的贸易银币也使用“元”作为单位。这种银币广泛流通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俗称“站洋”。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毛里求斯商业银行15元纸币
英国1895年贸易银币
随着20世纪中后期电子支付手段迅猛发展,其操作方便、保密性高的特点立刻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而易于仿造且难辨真伪的实体货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信用卡的发明使我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钱款在历史上首次可以在无形中易手。像支票和货币一样,信用卡上也承载着政治或宗教信息。
这张信用卡属于汇丰银行旗下的伊斯兰金融机构汇丰信托(HSBA Amanah),表明这张信用卡符合伊斯兰教义。它也是这个紧密联系的世界的产物——汇丰银行是一家亚洲银行,Visa是美国公司,而这张卡片则是在阿联酋制作、发行的。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汇丰银行信用卡
看了以上的介绍,您是否也想亲自看看这些承载着历史的货币呢?展览持续到5月31日,心动不如行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