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读《茅盾:怎么练习写作》有感
读《茅盾:怎么练习写作》有感
文/陆生作
晨读《茅盾:怎么练习写作》,本文最初印入1944年10月重庆文风书局出版的“新少年文库”第三集,粗略一算已70多年,读来仍受用。摘录三处,与大家共享。
1.作文的目的是练习写作,并不是默写他所已知的知识。而要练习写作,要增进写作的技巧,则最好是让他去抒写一些以生活经验得来的东西,不是要他记写耳朵听来的话。如果作文的题目限制着他们,使得他们只能把听来的话“学舌”一番,那就失却了“练习写作”的意义了。
要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实践出真知。写作是创作,当然不是默写,也非鹦鹉学舌。然平时写作的题目,往往有些题目令学生不知如何下笔。由此便知,出题须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前提,不然学生只能无话可说,但又不能不写,所以只能胡诌一番,说的不全是自己的话,完成任务而已。
经验与经历之谈,我常说“多写经验,少写经历”,因为经历有限,经验则可复制。对学生而言,从写经历开始,然后从经历中“借”出经验来,写作天地便会广阔起来。
我们发现,有些题目学生写得滋润,有些题目学生写得干巴巴,原因就在于缺少经验。遇上那些不知如何下笔的大题目,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老师要在如何把“大题目”与学生的“小生活”连接起来上下工夫。
再者,评价学生作文优劣,不以大人的标准去衡量,便会轻松一些。比如,一只蚂蚁在光滑的玻璃杯里,任它如何努力,它是出不来的;这时有一只手,只要把杯子一倒,蚂蚁就掉地上了。有时候,学生就是那只蚂蚁,而老师则是那只手。
2.你的文章就会叫人读了怪窼心,仿佛句句是代他说的,就能激动了读者的情绪,和你一同笑。
简单说,此处讲的是共鸣。写作是跟心灵对话,唐张九龄有诗《感遇》,所谓感遇,即有感于心而寓于言,以抒意,表达情意。而阅读是跟作者对话,好的作品会使读者产生共鸣。能产生共鸣是有前提的,不能是“与夏虫语冰”,而是有相似的经历体验,比如作者要吃饭睡觉上厕所,读者也要吃饭睡觉上厕所;作者是眼睛看、嘴巴讲、心里想的,读者也是眼睛看、嘴巴讲、心里想的;作者书写生活,把读者想说而没说的话写出来了,把读者有感受却不自知的话说出来了,好像是读者提笔忘字,而作者告诉他这个字是这么写的,这样多好。
从“句句是代他说的”中,还可以提出一种写作状态。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也须有身临其境之感,即我常说的“写作是表演”。常说“想要感动别人,得先把自己感动”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写一篇童话,写老鼠时,作者就演老鼠,说什么,做什么,符合老鼠的形象。这就是代老鼠说话了——在作品中,人物自有他自己的命运,而非作者所掌控,这一点是不是也能在此感受到?作者只是代这些人物说话而已,而非自己一意孤行。这就是写作中为什么要运用经验。
3.你就把日记作为你的自由探索、自由发展的地盘。不要理那一套“旧记”写法的方式,什么流水账似的月、日、星期几、阴或晴、冷或热、收发了什么信、会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都是不必要的。你还不是一个大人物,这些流水账不会被人当作史料,你犯不着空费工夫。倒不如把你觉得可记的东西用各种体式来试一试。
虽不是大人物,但梦想还是可以有的嘛,万一实现了呢?哈哈。
茅盾先生道出了写日记有益于写作的要处!光是简单记事,跟结绳记事有何区别?不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罢了。文学写作不单是记事而已。如果考试作文是写一篇日记,学生认认真真记上几点几分干了什么事,这作文能得高分?小学生写日记,分两步走:初学是认识日记这一文体,知道体例上的要求;往后,则是日记的体例加记叙文的内容,就是用日记的体例来写一篇记叙文,落点还是在记叙文上。
另外,日记二字意味着多多练笔,业精于勤,量变而质变,写作也是一门技能,如卖油翁所说“无他,唯手熟尔”。
我买过不少谈写作的书,对学生而言:一类老套,“写作要观察、要想象”诸如此类,粗枝大叶,游于表面,纸上谈兵;一类理论技高,适合成人作家阅读,不适合小学生操作;一类自以为玄妙,甚至教学生“在……有……”这样的句式,不着重点,故弄玄虚;一类各出各招,甚至看似与常理截然相反,比如海明威说“人物不是角色。角色是模仿”(写作是表演,人物怎么不是角色?),萨特说“写作,这是为了召唤读者,以便读者把我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不是说看客上菜吗?要符合读者胃口啊?),这些在那个语境里都可理解;一类恰好,但真是很少很少。我印象最深的是杭州徐启贤写的《怎么写具体生动》一书,很好。
写作,博采众长之余,还是要靠自己摸一摸门道。我以“聪明作文”谈小学生写作,之前是10个字,现在又加了2个字:观点、证明、手掌、矛盾、特点、表演。私以为,用足这12个字,写作不会是难题。
(2016.11.8《每日商报》版面)
我看了好些写作方法,其实“大家”谈的都是趋同的,同质化的。白话文写作,从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始,或者从早一年的陈衡哲《一日》算,至今100年。百年来,谈作文怎么写,不知有多少文章。但写作依然难,难道都没什么效果吗?
我曾感叹:全国特级教师这么多,名师这么多,学科带头人这么多,论文头头是道这么多,学术出版这么多,语文、作文流派这么多,成果这么多,按理说,教作文不是个事啊,按一个老师配40个学生,那学生作文高手就几亩地的麦子啊。可怎么感觉作文还是那么难教呢?
你说作文怎么那么难教呢?你觉得问题在哪儿?你有什么方法吗?你在实践中有什么心得?能说来听听吗?
萨特:人们不是因为选择说出某些事情,而是因为选择用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才成为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