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水稻田”

来源:今日常山 2017-06-14 09:51

  记者 吴可嘉

 插秧

 扔秧

下田

最小的“稻友” 学插秧

 分享好诗

         合影

  从2014年年初开始发起众筹到今年,常山籍知名作家周华诚发起的“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已历经4个年头,从插秧到收割,不少参与者在这个项目中收获了粮食与快乐。周华诚告诉记者,之所以发起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古老的农耕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6月10日,由30多人组成的团队再次来到我县天马街道五联村参与“父亲的水稻田”项目,他们将教育之粮、文化之粮、精神之粮播种在常山这片热土上。这些参与者互称为“稻友”,彼此互不相识,却因一株株清香的水稻而结缘。

  记者赶到时,“稻友”们每人两手提着一把秧苗向100米外的水稻田出发。来到田埂边,退下鞋袜跃跃欲试。“把秧苗扔过来!”周华诚的父亲被大家称为“稻田大学校长”,随着他一声令下,大家“嗖嗖嗖”地将手中的秧苗甩向田间,然后,一个个小心翼翼地走到田内,向“校长”学习插秧技术。看到这么温馨的画面,记者忍不住用相机记录下美好的时刻。

  插秧结束,“稻友”们前往附近的小溪戏水、摸螺丝。玩乐中,几位“稻友”畅谈了自己的活动感受。

  朱慧琴是团省委少年部部长,多年的“稻友”,一直关注“父亲的水稻田”项目。“生活即教育,'父亲的水稻田’让孩子回归自然,也给了他们体验不同生活、接触别人的机会。”朱慧琴说,根据以往的调研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属于“圈养”,身体素质差,像“父亲的水稻田”类似项目的举办,能让孩子多晒太阳、多与自然接触,孩子的视眼、胸怀也会变得不一样。

  在杭州市某机关工作的金晓琼,已经第7次(插秧与收割,每年两次活动)带孩子参加这项活动。“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插秧活动。”金晓琼的孩子激动地说,看到自己插的秧苗在秋天收割出果实,再到香喷喷的米饭端上桌,不仅让他了解了水稻种植的常识,还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何婉玲是杭州人,这是她第一次带着全家人插秧。对于她女儿来说,插秧是件新鲜而有趣的活动。“女儿在出发前曾告诉班里的小朋友要去常山插秧,小朋友都很疑惑地问'什么叫插秧?’”何婉玲说,女儿虽然摔得满身泥泞,但通过劳作,了解水稻、了解自然、了解生活,这才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沈希宏博士,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今年,他不仅带儿子来常山,还带来了自己研发的水稻新品种。沈希宏说,“父亲的水稻田”定位于讲好水稻这个传统文化故事,让田野真正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地方。

  晚饭结束后,“稻友”们来到何家乡长风村文化礼堂参加诗会活动。一首首优美的诗歌滋润着在场每位参与者的心田。下午劳作后,诗人禾子即兴赋诗一首:

  下田五联的水田,是打湿的白纸你在城里收罗词语,一股脑儿

  倒进田里此刻,浙西的植物都是不良少年,放肆地生长着

  我们插进水田的诗行也很放肆,像一群任性的孩子哦,那么多白嫩的脚

  突然看见泥土,羞愧得像一群新娘你们把禾子分成许多个禾子植入大地我把许多个禾子摁成一个禾子拎上田埂后来,常山的风贿赂了我。
      稻长,如果常山改名梁山,我愿在此落草为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