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 (十)哥舒翰含泪出征

公元756年六月四日,在皇帝的一再催促下,主帅哥舒翰终于率领驻扎在潼关的主力部队,离开潼关,向洛阳方向进发,于六月七日抵达灵宝西原,并与燕军崔乾佑部遭遇。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继南线战场的滍水之战、河北战场的嘉山会战之后,唐军与燕军又一场战略大决战一触即发,这也是唐燕双方第一场正面战场主力大决战。

据说哥舒翰在出征的时候,因为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以至于眼含热泪,令人感慨不已。我以前在读史读到这里的时候,总是有种说不出的奇怪的感觉。因为这大军出征是去打仗的,又不是送死的,唐军潼关方面军有着最精锐的西北边军,有着装备精良的中央军,在部队数量相较敌军处于绝对优势,甚至是数倍于敌。作为一个赫赫有名,堪称帝国首屈一指的传奇大将,这样的仗有什么怕打的,以至于要老泪纵横这么矫情?

唐军单纯在军事上相对于燕军的优势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给大家捋一下双方的部队数量对比。燕军的兵力部署已经在第八节详细介绍过了,十万大军南下,河北战场先后调回去二万五千部队,南线南阳战场调过去了二万部队,开封、郑州这些大城都需要分兵驻守,燕军在洛阳、陕郡方向最多也就五万部队。

哥舒翰的部队有多少呢,史书记载有很多种说法,十五万,十八万,二十万,二十一万八的各种数字都有,但是大体上都认可,精锐的西北边军集结了有七到八万,此外还有五万中央军,剩下的就是封常清、杨国忠临时招募的杂七杂八的部队了。

我们按照最少的数量来估计,唐军正规边军也是燕军的一点五倍,算上些杂七杂八的部队,总兵力则至少是燕军洛阳方向总兵力的三倍以上。更何况燕军的部队还分散在陕郡和洛阳两个局部,在陕郡和唐军遭遇的燕军崔乾佑部,在各种史书记载里,其部队数量都不过二万上下,唐军与敌相比,数量优势巨大,怎么看这都是相对好打的仗。

而眼下的唐军主帅哥舒翰更是一代传奇名将,甚至可以说,名将已经不足以形容当时的哥舒翰了,他已经是全民偶像级别的巨星级将领了。如果不是接下来这倒霉的安史之乱败光了人品,哥舒翰留在史书上的形象那就是随时能进历史十大名将级别的!千万别以为我这是夸张,我们看看下面这首诗: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你看看,你看看,卫青在他面前都不配称大将军,白起在他面前就是一个“竖子”。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

你看看,你看看,这是个堪比霍光、长孙无忌的超级大英雄。

你要问这两首马屁拍的如此响的诗写的是谁?写的就是哥舒翰!你要问这两首诗是谁写的?第一首诗的作者名字叫李白,第二首诗的作者名字叫杜甫!

不仅仅是李白杜甫这样的顶级巨星吹捧哥舒翰,民间对哥舒翰的赞誉也绝不逊色: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类似于西北边疆的民间歌谣,诗里的哥舒夜带刀,指的自然就是哥舒翰。

一个如此巨星闪耀的帝国头号名将,在看起来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下,却极度的忐忑不安,以至于听到要出征居然害怕的哭了起来,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哥舒翰如此诡异的表现,恐怕在于以下两点:第一个是部队内部的矛盾重重,第二个是战场地形的危机四伏。

哥舒翰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了,更要命的是,他已经中风瘫痪了。一个中风瘫痪的病人,也就勉强做做大的战略决定,唐军潼关方面军的实际日常事务主要由哥舒翰的副手田良丘主持。

田良丘在威信上无法和哥舒翰比,然而面临的又是极度复杂的局势。潼关方面军是由西北边军和中央军为主组成的,西北边军常年与吐蕃作战,是彪悍的野战军,而中央军是帝国首都的卫戊部队,常年不经战事,更像支仪仗队。可是中央军是用来监视西北军的,而一旦战事打响,到前线流血流汗的主力又是西北军,这就导致了中央军和西北军必然是互相看不顺眼,矛盾很深。

如果说前面讲的矛盾更多是基层将士之间的矛盾,还算人民内部矛盾的话,那么以王思礼为首的西北军高级将领和以李承光为首的中央军高级将领,介入到了帝国中央的保皇党与太子党之间的政治斗争里,就更加的危险了。潼关方面军介入上层斗争的细节,上一节我们就详细介绍了,这里不再多说,我们只要知道,这种涉及皇权的政治斗争,通常都会涉及到彼此全家人的身家性命,属于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

一支部队高层有了这么剧烈的分裂,那部队之间的配合协同就无从谈起,甚至彼此间还的时时刻刻提防对方,战斗力就会打很大的折扣。就比如说,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也升级成了神乎其神的名将,在官方的战报吹捧里,一直都在以少胜多,屡战屡胜。他们俩几年后在邺城之战中得到的账面上的兵力优势,比现在的哥舒翰还要大得多,可一旦遇到内部出了问题,这俩新战神打出来的仗也没比哥舒翰好到哪去。

部队内部不合,如果是在一个开阔的战场,那么凭借着优秀的战场指挥,把兵力优势发挥出来,至少这仗还有得打,可是接下来要面对的战场,就让一切雪上加霜,放大了唐军的缺点。

唐军接下来进军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陕郡的灵宝西原一带,说的通俗点,这里就是秦汉时大名鼎鼎的函谷关所在地。这样的险峻狭窄的地形,部队根本无法展开,也就是说没办法利用人数优势一拥而上围住对方打,这就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唐军数量上的优势,反而可能让唐军内部不合,协同不力的缺陷在复杂的地形中被充分暴露。

我相信大家没有几个没听过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头,但是对于函谷关到底有多险却没有具体的印象,尤其是到过函谷关旅游景区的朋友只怕会更是心存疑惑,因为现在看到的函谷关遗址,就是一堆小土坡,根本看不出险要在何处。

函谷关的险要,主要是因为,他处在一种叫做“原”的地形上,“原”是陕西这边的惯常叫法,指的是那种四边悬崖峭壁,顶部平坦的土包,黄土高原上很常见。我们看下图就知道啥叫原了。

黄河在河南陕郡(现在的三门峡)这一段,两岸到处都是高山深谷,尤其是灵宝这里的稠桑原,虽然不高,但是西北边紧紧贴着黄河,南边是险峻的秦岭余脉,整个就把路给堵住了。但是稠桑原中间有条很深的峡谷,窄到大概正好能够两个人并排过去,这条狭缝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

上面的图是现代对函谷关的一个复原图,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函谷关有多么的险要。可惜的是再险峻的雄关,也抵挡不了时间,世易时移,几百年过去了,黄河中的巨量泥沙在这里不断的堆积冲积,结果使得稠桑原边上的悬崖峭壁和黄河间,逐渐多出了一大片泥沙冲积出来的土地,就让函谷关渐渐成了一个废关。

我们看下图,A点就是过去的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原,B点就是几百年的黄河泥沙堆出来的道路,比函谷关中间的那条小缝隙要宽太多了,足以让大部队通过,函谷关因此也就失去了作用。

但是这条道路毕竟还是很窄,宽不过百来米,唐军几万人的部队根本无法展开,而所谓稠桑原,顾名思义,指的是原顶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桑树,这样的大片密林,非常的不利于进攻的部队行进,却又非常的利于防守的部队隐藏其中。

我们可以看到,B点这段谷地实际上就是唐军进军的关键地段,过了这一段就是大片的平地,接下来也会有相对平坦的道路从渑池方向进入洛阳,而这段路的西边是一片非常宽广的平地,这里就是西原。

唐军就是在西原,发现东边B段函谷关旧地方向有大股燕军的,因此,唐军决定在西原驻扎了一晚,这一晚也就是唐军指挥部决定接下来战术方针的关键一晚。

唐军现在大体上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驻守西原与燕军相持,慢慢的利用兵力优势,构筑工事,一个一个的拔掉两边的山头,机会成熟后再通过B段谷地;第二个选择就是主力全部进入谷地,一鼓作气,争取以最快的速度中央突破。

从一般的认识中,似乎停军西原相持的选择会更加稳妥,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这个选择的风险同样是非常大的。我们看地图会觉得西原非常平坦开阔,足够几万大军驻扎。但是西原的地形是很特殊的,他的南边一直到山地,在当时都是非常茂盛的密林,而且这里的山区四季都有大风,夜晚风声从高处中的密林呼呼吹来,非常的阴森恐怖,一旦有小股敌人发动骚扰,很容易引发令古代军队闻之色变的营惊。

古代的部对不像现代,有了电灯电话,有了高音喇叭,彼此间很容易呼应上,那个年代在漆黑的夜晚几十米外的情况就完全不清楚,在精神高度紧张下,一旦有敌人来袭,甚至没有敌人只是风声鹤唳,也有可能让士兵们不清楚敌人在哪里,身边到底有没有敌人,从而引发自相残杀,甚至就此崩溃。

400多年前,西晋帝国已经被八王之乱折腾的奄奄一息,首都洛阳的部队官员都已经东撤,洛阳城几乎是一座空城,只剩下几千残余部队。匈奴的刘渊想要趁此机会一举攻陷洛阳,数万大军东进,两次都是驻扎在西原,想要慢慢拔掉山头渡过B段,结果两次都是被小股晋军半夜骚扰,引发全军崩乱,不战自溃。

唐军现在十几万大军挤成一团,而且还包含大批类似中央军和新招募的民兵这样纪律性很差的杂牌二线部队,一旦遇到敌人夜晚偷袭,很容易重蹈四百年前匈奴大军的覆辙。因此,唐军指挥高层经过一夜的会议研究,决定第二天一早就抓紧进军,争取快速突破B段险地,向洛阳方向挺进。

通常来说,这种精锐与杂牌混杂的军团,突破类似灵宝函谷关旧地这样的险要地形,都会让相对杂牌的部队冲到前面,主力精锐在后面压阵。这样做一方面强力部队压阵,可以保护部队的侧后与阵型,一方面杂牌部队说的不好听点,就是充当炮灰用的,有炮灰大量消耗对方主力的锐气与体力,精锐部队再进攻,那就以逸待劳,事半功倍了。

想后来,蒙古军队就最喜欢这样的把炮灰放前面乱攻一气的战术,可惜现在的哥舒翰又哪敢这么玩呢。唐军的杂牌部队现在都围绕在中央军周围,中央军是保皇党的势力范围,哥舒翰和西北军敢让皇帝的嫡系去做炮灰,李承光、边令诚这样的将领和政委,只怕当场就会翻脸,就像斩首高仙芝和封常清一样,当场来个军事审判。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唐军被迫摆出一个头重脚轻的阵型,以精锐西北边军为先锋,大量战斗力低下,纪律混乱的杂牌军压后,一头扎进了B段的险要山谷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