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李和生老师学练太极拳的一些见闻和体会(修订稿) --- 摘自《李和生内功太极拳第二届年会(扬州)...
李聪会长:颜杰,此文修改的好!较之前文,在认识,学习练法,体悟上,提升了自己,指引了同门,有引领作用。颜 杰:谢谢大师姐的肯定,恩师言传身教、神授炁予、德法布施。颜杰有幸受教,见闻觉知,不敢藏私。愿与同门分享交流。
跟随李和生老师学练太极拳的一些见闻和体会(修订稿)颜杰记得2008年,我初到龙潭公园时,恩师李和生先生在一次练拳后坐在龙字碑林拳场西南角的长条椅上讲起他学拳时的经历:他每次随朱怀元师爷学练老六路后,回家后都会做笔记,把当天师爷说了什么,与师爷搭手后自己体会是什么,一一记录下来,颇有所得。这些年来,我模仿恩师的做法,无论是到龙潭拳场或是到老师家请益,都认真听老师、师母的教诲,默默地记在心里,回家后做笔记,几年下来,竟也积少成多,写满了几个本子。杨家祖孙三代以太极拳名于世,世称“杨无敌”。如果杨家有完整的练功记录留存于世,将是多么珍贵的财富启迪后学?成功者由一个普通人向前求索的过程的记录是弥足珍贵的。师门内各位同好学练老六路,受业或有早晚,禀赋因人而异,目的不尽相同,虽不必求人人闻达,但也要学有所得。在太极拳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火花往往是转瞬即逝,对“在练中悟,在悟中练”的成果,应该及时记录。写学拳笔记,这是学练太极拳取得进步的一个有效方法。 恩师晚年在龙潭公园向从学者、请教者讲老六路的习练注意事项,说得最多的是练拳要“大松大软”“不用力”“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大松大软”“不用力”怎能制人胜人?我刚开始也是一头雾水,随着学练老六路的深入,在恩师的不言之教中慢慢体会,才明白了个中道理——人之动作,是神经控制肌肉顺次伸缩的结果。太极拳用于技击的高妙之处在于:人皆功壮于外(筋骨肌肉),我独反求之于内(神经意炁)。两人对待,以我之神经制彼之神经,则彼之肌肉筋骨,纵有千斤之力,也俱为我所用矣。恩师常说“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太极拳本就不是用力的功夫,相反,行功、揉手时,要把力量褪去,以解除自身束缚,将身体的能量积蓄下来,开始求内里神意炁的功夫。人性习远,遂有以筋骨皮肉的“外壮”为主的进化方向,秉“更高、更快、更强”理念,以速度、力量、耐力为评价指标,其人肌肉厚实、筋粗骨壮,力大身强,一副赳赳武夫之相,谓之“外家”;也有以脏腑筋膜、神经意炁的“内壮”为主的进化方向,秉“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求自然”为念,以求“人身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平衡,其人五内康健、发育平均、神完气足、平淡冲和,谓之“内家”。恩师年逾八十,仍耳聪目明、眼神清澈,举手投足,优雅从容,说话底气充足、清脆响亮,头脑清晰、反应敏锐,面目灵秀蕴藉,生生不息之意,让人观之心喜、爱道从生。恩师常说练拳要“大松大软”。不放下肌肉收缩的僵力,怎么能解开自我束缚,体会到腰、内炁、神意运动的奥妙,理解以柔克刚的道理?许多人终其一生,仅仅囿于机械运动,有意识地使用上天赋予自己身体的那几块肌肉,而对于身体里潜藏的神意炁的运动,难窥堂奥。对于神意炁运动产生的结果,难以理解。而神意炁的调动,非要关节、肌肉、腑脏、思想上大松大软不可,“一心不可二用”。练老六路行功、揉手用力,按照师母的话说,实在是“缘木求鱼,不可得也”。神意炁如何调动训练以致用?老师披露了杨家家传、汪永泉一脉继承的太极拳内功三乘练法。在这三乘功法的训练中,“大松大软”的要求是贯穿始终的。龙潭公园周末游园的人很多,路过拳场,往往被老师、师母和诸位师兄弟的发放所吸引,驻足围观。经常听到他们的疑问:“劲真有那么大啊?”他们看到老师手不着力,只轻轻一碰,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即被发于丈外,就误以为老师不用力尚且如此,如果用力再大一点,人会飞得更远。这就是用“力”的概念去理解“神意炁”作用效果的典型——人的认识为积习所囿,走出这个圈子是很难的。进一步,也就明白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缘由。被老师、师母发放,总是不知不觉就被弹出丈外。初学者不知所以,旁观者莫名其妙。如果揉手时被老师黏住喂手,前后左右牵动往来,只觉得身不由己,反复几个来回之后,就感觉胸口呼吸困难、心跳加速——这就是神经受制的结果,影响到的不仅是脏腑的机能,还有脊神经的知觉功能,不可以简单以筋骨肌肉论。
功夫的造就,除了自身的勤奋,师长的指导不可或缺。这些年,我见到的来龙潭公园找恩师、师母请益、求教的后学络绎不绝。恩师和师母对于老六路的传播并不保守。恩师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做老师的,总是想多教出几个好的徒弟”。但是恩师是择人而传的。他向我们提起,师爷朱怀元从学太师爷汪永泉,前后二十多年才得以拜门。既是在讲门内的历史让我们铭记前辈传承不易,也是以此警醒后学不要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老六路这门技艺对人的要求很高,尤重品行,而求学者的先天禀赋,后天养成又各不相同,对于诚心求教、认真练习的弟子、学员,恩师因人施教,揉手、闲谈中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点醒身边的有缘人。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别于课堂的照本宣科,更有别于求学者心中期望的耳提面命。急于求成、心思粗疏的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学老六路非要平心静气不可,这是这门功夫对人素质的要求。功夫不长进,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对于练炁、练神的功夫,恩师要叫到家中当面讲解。恩师曾有“法不传六耳”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师在向学生传授内功绝学时,一对一,两个人(四只耳朵),现场不允许有第三个人在(三个人就是六只耳朵了)。老六路的功夫要上身,需要一个过程,或快或慢,都是在恩师规定的框架内,在同门师兄弟间的研习中精进,每个人影响身边的人,每个人同时被身边的人影响,或正或反,艺无止境,对身心的改造也没有终结。技艺的养成犹如血脉相承,是在恩师、师母及同门师友的悉心扶持、无私帮助下发展的。千百次揉手喂劲,犹如给树木剪枝,才育得出栋梁之才。离开了这个环境,纵是天才也难有大成。龙潭公园犹如磁场,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同好,岂无故哉?学拳练拳是改造身心的过程,习练老六路想有所得,只有踏实勤奋,意正心诚,尊师重道。投机取巧是不成的。学成有得后,不是炫技凌人,求无敌于天下。恩师在教拳时多次强调:“学会了老六路,与人对手,不能攻击人的躯干”。他用“前胸遇到手,后背见指纹”,形容内家拳对人脏腑的伤害是致命的,让我们年轻人有所敬畏,戒好勇斗狠。而老六路也确实有涵养性情,陶冶情操,疏解心情的功效,让人遇事不急不躁、沉着冷静、不顶不抗、顺势而为、谦卑恭敬、彬彬有礼。有此变化,其功用也就不止在拳中了。 在内家拳中,向来是拳以载道,人以拳名,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注:原文发表于《李和生内功太极拳第二届年会(扬州)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