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送来一盒鲜花饼

昨天,邻居阿姨送来一盒鲜花饼,她刚从云南旅游回来。

前几天,爸妈来看我,顺便带了些蔬菜,见我冰箱里库存还有不少,便分给了邻居一些。蔬菜本不值钱,只因为是自家种的,绿色无公害,便显得比较可贵。邻居家人收到后,远在云南旅游的阿姨便在微信上连连致谢。待她回到家,还特意送来了一盒鲜花饼。

前几个月,我买了些软欧包,因为一个人吃不掉,保质期也极短。于是,我便匀了一盒给邻居,阿姨连声道谢。过了一会儿,她给我送来了一瓶咖啡。

似乎是很正常的“礼尚往来”,可是总让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在我的概念里,这样的“回赠”带着些许生分,因为不想亏欠,所以才有的“还礼”之举。

我自小在农村长大,广阔的田野、泥泞的乡间小路串起一户户疏密有致的人家,以队为单位,依着地理位置成了亲密的邻里熟人。小河两岸的阿姨妈妈一边各管各地择菜洗衣,一边还能“隔河”闲聊;偶尔门前的小路上经过一个行人,还能就着几分熟络扯上几句茶余饭后的聊资;家家户户的小菜地里都种着些当季的蔬菜——张家的菜长得好,李家便去采摘一点,李家逢年过节做了点糕点,也会给张家送上一些……没有刻意的“回礼”,但却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任何能力范围之内的方式致上谢意。

去年的疫情期间,一度不敢去菜场买菜,于是一家人便就着小菜园里的“余货”捯饬着一日三餐。邻居家某样菜长势喜人又口感颇佳,大婶便把我叫去,吩咐我拿个菜篮子过去摘些,我说了声谢谢,立马就被热情地回复:“哎哟!客气些啥!”那一刻,我被这淳朴、简单的乡土风情所动容。

又想到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菜地里挑菜,正好一个同村的大叔路过,和外婆寒暄了几句,外婆热情地对他说:“你们要吃,自己来挑啊!”我开玩笑地问:“回头他们把菜都挑完了。”外婆说:“放心,不会的。”大家欣然接受别人的馈赠的同时,也会“取之有度”。我记得之前和妈妈去别人家挑菜,妈妈会有意从繁密的区域挑,这样能让剩余的菜长势更加均匀,也显得好看。

奶奶在家门口的围墙边种了很长一排葱,而且每年都长势很好,根本吃不完,但她每年还是会种,左邻右舍看到如此喜人的葱,烧菜的间隙常常会来挑上几根,奶奶很是欣慰,有种被“青睐”的幸福感。

或者说,这种“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感。但如果每一次的“分享”都会换来别人有意的“回赠”,这种幸福感可能就会夹杂着一些甜蜜的负担。

之前租房的时候,邻居是一个年龄相仿的姐姐一家,有一次,单位组织我们做蛋糕,我一个人实在吃不完,便把蛋糕送给了她们家,我想着她们家人多也刚好有个小朋友。推脱了好几次之后,姐姐才终于接受了我的蛋糕,但随之,也给了我好大一串红提……本来是我无心之举,就是想解决一下我一个人难以消耗的蛋糕,到后来感觉像是“以物换物”,而且是非常即时的“反馈”,这倒令我非常不好意思。

那时,我刚在市区独居不久,也似乎有点明白这种楼宇之间的“邻里关系”——和睦但有间,谁也不想亏欠谁。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适合于格子间的关系,打开门略微寒暄,关上门互不干扰。记得有一次,我遇上了一个上门推销诈骗的年轻男子,灵机一动试图寻求邻居的帮助,结果是隔着邻居家的防盗门一同处理了这件事,真是令人百感交集。

后来,我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其中之一,与邻居的交集只存在于平日楼梯间偶遇时的几句寒暄。但爸妈还是保留着他们多年的习惯,经常会让我带一些蔬菜给邻居,我总是因为害怕又被“回赠”而委婉推脱。所以,有时,他们会偷偷背着我给邻居们送点菜,也许是因为担心我只身在外,努力帮我打好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好有个照应。

可能是因为持久、真诚的善意能够溶解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我不断感受到这些平凡无奇的“蔬菜”所带来的温暖。门口暂放的垃圾袋,邻居叔叔看到了会帮忙一并带下楼丢掉;楼道检查了,邻居会特意过来提醒一下我,担心我白天上班不知情;出行不便,问邻居借一下自行车,他们也会欣然答应……这些都是善良带来的好运气。

昨天,邻居阿姨送来鲜花饼的时候,她顺便让我帮忙清理了一下手机空间,还让我教她如何打开随申码。阿姨唯一的女儿被疫情困在英国,上了年纪的他们对技术类的问题无从下手,我相信她也是自己尝试多次失败之后才来让我帮忙的。如果说,“鲜花饼”是“几颗蔬菜”的“回礼”,那么“请我帮忙”便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体现。感谢的方式有千百种,人心的温暖最令人感动。

“阿姨,下次你有什么问题直接过来问我好了!”“好的好的。”阿姨开心且满足。

我尝了一口鲜花饼,嗯,很香甜。但比起鲜花饼,多帮我倒几次门口的垃圾似乎更让我实实在在得开心,哈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