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稀土领域辛勤耕耘——张国成院士

苦人生之短暂兮,吾故发奋而图强。

常年勤于求索兮,钻研创新费思量。

历险关而无悔兮,为寻工艺之良方。

获新意而下泪兮,方知成功多艰难。

弹指岁月飞逝兮,夕阳光照力登攀。

愿世人更富足兮,伏枥老骐笑颜欢。

——张国成院士

张国成院士

张国成,著名的稀土冶金专家,中国稀土冶炼分离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负责完成20多项重大稀土冶炼工艺技术研究,大部分已在工业上推广应用。用他的发明专利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厂;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与甘肃稀土公司合作,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氧化铕生产线。对发展中国的稀土工业做出重大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发明奖一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勇于打前站,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高纯氧化铕

张国成于1931年出生在昆明的城市贫民家庭,1956年,在昆明工学院冶金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有研总院)工作,从那时起开始他就与稀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在稀土金属的王国中进行艰难的探索。稀土研究这条路曲折坎坷、布满荆棘,但张国成并没有畏惧和退缩,始终以“勇于打前站”的精神,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立足创新。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看电视,当幅幅动人的彩色画面略过眼前时,我们可能很难会想到构成这些艳丽色彩之一的红色是由氧化铕显现的,而氧化铕又隐藏在稀土金属矿之中。如何把它从稀土中提炼出来?这是人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课题。20世纪60年代,张国成根据铕在碱液中的稳定性和溶解度规律,通过反复计算,连续苦干了3年,终于使他负责研究的“锌粉还原——碱度法制取高纯氧化铕”专题获得成功,氧化铕的纯度从10%一举提高到大于99.99%,回收率达到99%以上:生产高纯氧化铕的独特工艺在他手中诞生。这个实用难题的攻克,为彩电荧光材料国产化作出了突出贡献。高纯氧化铕的研制成功,为张国成在稀土领域中的探索开了个好头,为中国稀土工业的发展扎扎实实地铺了一块奠基石。

☆化作辛勤耕耘的牛,为中国稀土不断奉献

“搞科研要想出点成绩是很辛苦的事,每天仅靠八小时工作是很难成为科学家的。必须把自己溶在工作中,善于构思,大胆实践,力求创新。我更看重构思,一旦构思成型,实践就容易了。这就是那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功。”张国成这样说道。同时,他也时时刻刻用他的实际行动在验证着这一言论。

张国成被国外一些稀土同行誉为“酸法之父”。中国包头储藏的混合型稀土矿,其储量排世界第一位。由于矿石成分复杂,其冶炼的难度堪称世界之最。法、德、日采用常规方法,均未得到满意的结果。在中国包头矿冶炼研究中,张国成和同事一起,知难而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先后实现了三次大的突破,发明了三代酸法冶炼新工艺,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张国成院士一生都在稀土领域不断探索,在艰难的跋涉中,犹如志在千里的老骥,为中国的稀土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常说:“鲁迅的一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愿自己的一生是‘俯首甘为稀土牛’,促使中国的稀土工业登上世界重要地位。”他的最终目标是:使中国真正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稀土强国!

资料来源:


周芳燕.在我国稀土工业中辛勤耕耘的牛

百度百科、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