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照片:130多年前的老北京,每一个画面都值得回味
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受雇于清朝海关,1870年抵达北京,直至1889年离任回国。在此20年间,他用自己的照相机记录了同治后期、光绪早期老北京的人文风貌。130多年前的老北京,每一个画面都值得回味。
骆驼走上卢沟桥。
卢沟桥修建于1189年,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元明清各朝代均对其进行过修缮,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桥面两侧的望柱上雕刻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狮身上还有小狮,每一只都栩栩如生。明朝时期形成一个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并非数不清,只是形容桥上狮子多罢了。
女子合影。
从着装、头饰来看,她们都是旗人。奇怪的是,坐着的那位老妇裹小脚、穿弓鞋。要知道,清朝历任皇帝均反对全体女性缠足,后来发现汉族女子缠足陋习根本禁止不了,只好严令旗人女子不得缠足,否则其父兄将受到惩罚。看来旗人女子也没有完全遵守谕旨。
孩子们围住杂货担买东西。
摇着拨浪鼓,咯咚咚、咯咚咚……货郎挑着扁担走街串巷,扁担前后两只筐,装着各种各样的零食和玩具,深得小孩子们的喜爱。这一行古已有之,早在金代就有诗这样描写:“鼗鼓街头摇叮咚,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
原汁原味的正阳门城楼。
正阳门城楼是老北京所有城楼中最为高大的一座,自明朝正统年间确定形制以来,460年没变过。可惜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被英印士兵烧掉了,1903年开始重建。但是工部找不到原来的图纸档案,只得参照崇文门、宣武门加以改造。
崇文门瓮城。
这座瓮城气势雄浑,城楼、城垣、箭楼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崇文门设税局,大小商贩皆须纳税通行。康熙朝诗人查嗣瑮写过一首诗描述崇文门征税情形:“九门征课一门专,马迹车尘互接连。内使自取花担税,朝朝插鬓掠双钱。”很多税钱被小吏装入私囊。
东便门外大通桥码头。
这个码头是漕运码头,关系到皇帝的吃饭问题。南方的漕船北上,或走海路,或走京杭大运河,到达通州张家湾,继续沿通惠河西行,到大通桥码头,而后将粮食运到城内。码头停泊着十余艘平底木船,大小、形制几乎完全相同,应该是官府的运粮驳船;画面左侧可见粮仓。
北海及琼华岛。
这座秀美的皇家园林充满诗情画意,是皇帝和慈禧太后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处本是皇家禁地,戒备森严,查尔德是怎么被允许进去拍照的呢?莫非是买通太监悄悄潜入?
泥泞的街道。
老北京的交通状况比较糟糕,大部分道路都没有硬化,浮土厚达数尺。民间有一句话“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这是老北京街道的写照。
“宝裕字号”茶铺。
店铺门面非常好看,木雕做工精美,这是老北京的一道风景。只要是开店的,无论大小买卖,都会把门面装潢得漂漂亮亮。
大臣的马车。
文臣坐轿、武将骑马,这是清朝的规矩。但是,坐轿要养多位轿夫,成本很高,中下品级的文臣会感到有经济压力。因此,一部分人就由坐轿出行改成坐马车,成本降下来了,行走速度提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