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没有海,为何这些地方都与“海”有关?
燕寻杭城|动态视频
今天的杭州没有海,但历史上却与“海”渊源颇深,产生了众多与“海”有关的自然地名,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生态足迹。
西湖
“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始于唐朝。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海潮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将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原先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由此诞生。
吴山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吴山,是杭州城里非常著名的小山,山高约一百米,春秋时成为吴越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始称吴山。不过,吴山还有一个与海有关的名称。当西湖还是与钱塘江相通的一个浅海湾时,那时的吴山脚下是一片烟波浩淼的汪洋,渔民常在海湾捕鱼、山上晒网,吴山故又得名“晒网山”。
羊坝头
羊坝头,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和海有关。羊坝头今位于杭州中山中路附近,古时这里却是海滨。当古代西湖还是一个海湾的时候,这里是杭城筑坝抵御钱塘江潮水的地方。为防海潮侵袭在此修建的大坝,称“洋坝”,故这一地带俗称“洋坝头”,后来被讹称为“羊坝头”。可见羊坝头和羊其实并无关系,而是与海有关。
三墩
西湖区三墩镇,为什么叫“三墩”呢?据说也与海有关。有一种说法称,“三墩”指古时候近海里的三个较大的岛屿,这三个岛屿分别叫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后来沧海桑田,岛屿全变成陆地了,但地名还是由三个墩(岛)来命名。现在三墩镇上还有一座桥叫文星桥,可能就源自“文星墩”。
皇城图 南宋咸淳四年(1268)《临安志》附图,选自清同治六年(1867)补刊本
潮鸣
杭州下城区有潮鸣街道,那一片的商店和小区也以“潮鸣”命名,还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叫“潮鸣寺巷”。为什么那里叫“潮鸣”呢?原来,潮鸣寺巷里以前有个归德院,据传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逐时曾在这里落脚。晚上,门外响声大震,赵构以为金兵追至,正准备逃跑,探子来报说这是钱江潮声。于是,赵构就写下了“潮鸣”两字,由此归德院更名为“潮鸣寺”,这个地方也得名潮鸣。潮鸣寺现已不复存在,但地名保存了下来,反映出钱塘江海潮史的变迁。
杭州西湖全景(1924年)
秋涛
钱江潮,自古蔚为天下奇观。唐朝诗人徐凝观潮时留下“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的诗句,可见那时的观潮胜地不在海宁,而在今杭州江干一带。城区南部的秋涛路,原系五代吴越王所筑古海塘的一段,以地有“秋涛宫”而得名。这里曾是观潮胜地,元代时“浙江秋涛”为钱塘十景之一。公元1780年清乾隆帝曾至秋涛宫观潮,检阅水师。晚清后,秋涛观潮胜地逐渐淤积成陆。
候潮门
候潮门,是杭州的一座古老城门,大约位于今候潮路与江城路交叉口一带,曾被古人视为观潮的胜地。据说这里一日可见到两次潮水,所以就把这座城门称为“候潮门”。《武林旧事》记载,宋孝宗经常从这座城门出去观赏潮水。以前候潮门外还有许多观潮楼,历代诗人也留下了不少观潮诗。
望江门
杭州东城门之一的望江门,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古时也是一个观潮胜地。望江门,又叫“草桥门”“新开门”“永昌门”,因登城楼可远望江潮,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望江门附近原有一座“大观楼”,又名“观潮楼”,传说为唐代江楼遗址,后人赞誉“其地正对海门,当潮汐往来之冲”。观潮楼旁边有“顺济庙”,俗称海潮寺,祭祀浙江海神龙王。望江门至候潮门一带向来是渔市集散之地,父老相传“北关门外湖墅鱼,草桥门外钱江鱼”,可见钱江渔市之盛。
编辑:马金丽
图文来源:杭州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