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泪目:送别最有“送别文化”之城的救援队

也许,你还在睡梦中;也许,你懒在床上刷着手机;也许,你伫立窗前欣赏着火红的旭日;也许,你正在为家人准备精致的早餐。

这是武汉封城之后的第55个早晨,又是一个大好的晴日。随着樱花替着梅花盛开,市民心情继续着舒展。此刻,有一支援汉救援队第一个悄然离汉。

说悄然,是因为抗疫救援任务完成,英雄们凯旋之际,这里没有锣鼓喧天,没有欢送人群,只有极为简单的一个欢送仪式,他们就要挥别奋斗了43天的武汉。

他们是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简称“陕西救援队”),这支来自陕西省人民医院的队伍,一共43人,于2月4日抵汉,最先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投入施救,2月13日转战青山区的武钢体育馆方舱医院,一直工作到3月9日休舱。经过六天待命和休整,昨天下午接到国家卫健委的通知,今天早上6点,这支救援队西出江城返回。

回想2月4日,一夜的寒风苦雨,开启鼠年的立春。在武汉人的心中,这一天丝毫没有春的气息,只有疫情的沉重。在这个日子,陕西救援队顶风冒雨,无惧地抵近江城。

今天,太阳似乎升起得特别早。它想早点照亮江城,也想早点照亮湖北,照亮我们的祖国大地。朝霞代我们武汉为凯旋的白衣天使,在青山铺上金色的地毯,让英雄们从这里走过,踏上回家的旅途。

自从休舱起,我就留心着这一场别离。

这一支队伍引起我特别关注,是因为它工作的地方,是离我居住地最近的方舱医院,大约两站公交;是因为负责和服务方舱的地方部门是我退休前工作单位的同事和朋友;是因为在这里得到救治的患者就是青山的父老兄弟,有我们的亲人、朋友和同事。

我总是在央视和省市银屏上捕捉这个方舱的信息,最早看到的是青山服务保障人员为医疗队一名队员过生日的画面;我刻意与在方舱工作的同事保持微信联系,我想知道这个方舱里的故事,但我知道他们很劳累,我没勉强他们把精力花在“转播”方舱实况这件事上。

我与一个原同事约定,等待大疫过后,我们交换战疫日记。其实,我的宅居日记差不多都在微信里发布了,并有许多在约稿网站发表。剩下的,当然是听讲“陕西(河南)方舱”的故事了。

离开武汉青山之前,陕西救援队队员王军才披露,43天前离开西安时,他只告诉了妻子,却瞒着年迈的父母和有学习任务的孩子。在这43人的团队中,会有多少这样的离别和亲情故事呢?

因为武汉市民还要继续宅家坚守,被你们拼命拽回生命的康复者不能来送行,得以幸运团聚的家庭不能来送行,无数被你们的救援感动的市民不能来送行,但大家的心早在等候这个时刻。那酒店工作人员脸上挂满的泪水,那路旁不多的行人向出发车队的挥手,虽然微不足道,但那就是我们。

你们九辆威风凛凛的车队,是怎样开进青山的,我不知道,但你们今天悄然离开青山、从容离开武汉,我从视频里看到了。齐装满员地来,安安全全地回,既是你们家人的期望,也是我们青山人的心愿。

当央视记者替我们问:“你们当时带这么庞大的车队来汉,是怎么考虑的?”队员王军回答:“当时我们开八台大型装备车来汉,主要是为了向危急求援的武汉人民展示一种国家力量,是为了稳定武汉市民们的心。”

正如王军所说:“其实这几辆装备车发挥的作用,在方舱医院是有限的,主要是体现我们国家的信心……”我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当然是一个个英勇的白衣战士。武钢体育馆方舱医院救治新冠患者500余人,最终实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返回、方舱管理零事故,陕西救援队和全体工作人员不知费尽了多少心血。

当陕西车队从青山驶向二七长江大桥正桥时,有一个车辆列队在青山桥头集结的环节,送行的青山代表和记者下车,在这里目送车队缓缓过江,渐渐远去。

此时,我忽然想起了千百年前的古长安,想起了大唐盛世。

比起援汉的其它几十支医疗队,陕西救援队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没有资格评说,但我知道,他们来自最有“送别文化”的古都西安。那里有西出阳关的深情体贴,有霸桥折柳的依依不舍,有遥望蜀川的少年刚肠。

可惜,二七长江大桥的青山桥头,这里没有随手可折的柳条,也没有供人们作别小憩的客舍,但这里有长江两岸微微起舞的杨柳,有大桥底下波光粼粼的江花,上游的黄鹤楼在向离人们招手,远处的武大樱花在向你们露出笑颜。

此处,汇聚了武汉青山人无比感恩的心,凝聚着他们深情难舍的目光。

难忘,铭记——43人,43天

再见,陕西救援医的亲人们!祝你们一路平安,愿我们有缘再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