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医路随记》——吴茱萸治疗阳痿

阳痿就用吴茱萸,敷肚脐可治阳痿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温经必用桂枝”、“补阳每投附子”、“更益吴茱萸暖肝散寒”。其中,吴茱萸被他视为暖肝散寒的要药。

吴茱萸、白胡椒等分,研末,随后用醋来调成糊状,每次3—5g,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外敷在神阙穴,即肚脐处即可。第二天摘下去。10天一个疗程。如果没有白胡椒粉,只用吴茱萸。阳痿是典型的肾阳虚所致的疾病。除此之外,寒邪直中肝经,导致肝经虚冷,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由。肝经环绕生殖器。如果肝经出了问题,阳痿十分明显。

吴茱萸,散寒温经,又能暖肝,驱散肝经寒邪,并有滋补肾阳之功,所以对阳痿有着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加白胡椒,是为了加强散寒温经效果。

内服方:内服。吴茱萸10g、粳米100g、肉桂5g、生姜3片。将吴茱萸、肉桂用纱布袋装好先下,与糯米、生姜共煮稀粥,粥成之后去掉吴茱萸、肉桂、生姜即可。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0)

相关推荐

  • 缩阳病,发病率不高,我在临床上也碰到过好几例

    缩阳,又称阳缩,是男科比较危重的病证.以突然发生前阴(包括阴茎,睾丸)内缩,并伴有少腹拘急,疼痛剧烈,或见四肢厥冷为主要证候表现.但也有少数病势较缓,呈阵发性发作者. 本病古人多称其为"阴缩 ...

  • 两大方剂,治阳虚肝寒!三大方剂,治寒凝肝脉

    肝寒,通常分阳虚肝寒,寒凝肝脉. 阳虚肝寒,属内寒证.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的阳气是肝脏升发和疏泄的动力,若阳气温煦不到肝,致肝气凝涩,可影响邻居脾胃,或是表现为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脉沉细而跳动慢等. ...

  • 一个养血,一个化瘀,一个补肾,均与此症相关

    寒凝肝脉,多因外感寒邪侵袭于肝脉,使气血凝滞导致.由于肝的经脉络于外阴部,经过小腹,分布两胁,甚至向上进入喉部,额部,头顶.若寒邪凝滞于肝脉,可使该经脉紧张抽动,出现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并见肢冷畏 ...

  • 我常用暖肝煎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蜈...

    我常用暖肝煎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蜈蚣治疗阳缩.方中吴茱萸.肉桂.小茴香.细辛.生姜温肝散寒,通阳止痛:通草入经通脉:乌药.沉香行肝气以止痛:茯苓.大枣健脾缓中:当归.枸杞养肝血以和营:芍药.甘草 ...

  • (41)《医路随记》——治疗牙痛、牙根松动验方

    肾主骨,牙为骨之余.牙根松动,为根基不牢,肾精不足.另有虚风上拔,引得牙齿动摇不正,故需补肾. 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肾精,故需从脾胃补养入手.然脾胃调养以及肾精肾气的充养需要时间,无法短时间内培补. ...

  • (1)《医路随记》—取嚏法加玉屏风散治疗经常性感冒

    取嚏法加玉屏风散治疗经常性感冒 病例:患儿男,体质较差,经常性感冒,严重影响到学习合生活.特爱出汗,汗后受风便会感冒. 治疗:内服玉屏风散加参苓白术丸,外用取嚏法散寒邪.若感受风寒,打喷嚏或鼻子堵塞时 ...

  • (2)《医路随记》—补气法治疗低血压

    补气法治疗低血压 补气升压,治疗血压低,乏力口干.站起来迷糊等症. 病例: 患者王某,女,49岁.平素低血压,收缩压最高90-100,舒张压50-60.因为低血压基本上不敢做体力活,不敢剧烈运动,否则 ...

  • (5)《医路随记》—乌鸡白凤丸治疗手麻

    乌鸡白凤丸治疗手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乌鸡白凤丸对营卫气血俱损.血行 ...

  • (8)《医路随记》—章次公治疗胃溃疡

    章次公治疗胃溃疡 处方:凤凰衣30g.木蝴蝶30g.马勃20g.象贝母20g.血余炭15g.琥珀粉15g,共研细末,每服2g,每日3次,食前服. 方解: 凤凰衣:用于治疗淋巴结核.溃疡不敛,章先生治疗 ...

  • (9)《医路随记》—乙字汤治疗痔疮

    乙字汤治疗痔疮 乙字汤(源于日本):柴胡7g.当归9g.升麻6g.黄芩6g.甘草6g.熟大黄6g,日一剂,饭后服用. 加减:伴有出血者,加地榆6g.槐花6g.若伴气虚,无便秘,大便不干燥,排便无力,痔 ...

  • (15)《医路随记》—麻黄升麻汤治疗喉癌

    麻黄升麻汤治疗喉癌 喉癌,相当于中医的"喉菌".此病名首见于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喉菌状如浮萍,色紫生喉旁".其后<秘传喉科十八证&g ...

  • (17)《医路随记》—脾胃治疗三味方

    脾胃治疗三味方 (1)左金豆子汤 黄连6克,吴茱萸3克,刀豆子6克 主治:肝火犯胃导致的胃痛.烧心.反酸.呕吐等: 实则泻其子,黄连清心火而泻肝火,然其苦寒,易伤胃气,故加吴茱萸.吴茱萸苦温,黄连配吴 ...

  • (18)《医路随记》——乌蛇荣皮汤治疗多种皮肤病

    (1)组成: 生地黄30g.当归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丹皮15 紫草15g.首乌30g.蒺藜30g.白鲜皮30g.乌蛇肉(蜜丸先吞)30g.炙甘草1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