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随笔】读书之憾
冰心说,“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对于我们普通的人才华可缺,情趣绝不能少,读书更不能少。
真正的知识分子,大都和世俗隔着一堵墙,在校园里过着隐士一般的书院生活。可让他们喟叹不已的是传统文化的失落和人文精神的丧失,道德的沦丧和价值的失范。物质文明的铜墙铁壁和水泥森林硬化了人们的情感和良知,信息汪洋湮灭了知识分子的灵性,心为形役,他们大都被捆绑在物欲和世俗的战车上。外边的繁华尽失,绚丽已远,读书的热情一次次熄灭。偶尔在《诗经》里淘漉一番心情,那些流溢着生命悲欢的句子,光鲜照人来。在水一方的佳人似在远方,似在书中,似在心中……
一段残章陋句,都不过是生命的欢欣,内心的涌动。红袖添香,双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远离我们。试问当今之世,还有几人抱着砖块一样厚重的大部头,用心去啃?书痴几何?痴者云何?装帧精美,流光溢彩的书大都成为镇山之物,沉睡于书架之上。人们已经习惯了Ipad时代的大屏阅读,乃至听书,或者束之高阁,藏书于家,以示其香。时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然而,人们更加困惑与浮躁了。
风尘岁月中,最匆忙的不是脚步,不是人心,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华。一颗好读的素心,早已经不复淳朴,不复宁静。读书人的心早已经丧失了昔日的纯粹与高雅。不染铅华,已成奢望。古典的风神成为电子信息时代的衍生物和装饰品。铺天盖地的阅读产品,网络游戏,视听盛宴,让人目不暇接,心魂迷失,醉生梦死。过剩的信息耗掉了我们对书本最初的那份深情和爱。方块字里种植的墨香,《诗经》里抽出的爱情,唐诗里吐出的锦绣,宋词里溢出的风月,都一天天陌生了。
是的,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但精神家园却越来越贫瘠。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经典成为的“颈垫”,流行成为“流形”。我们熟悉的乡音成为疼痛的回忆。我们陌生的远方成为悲催的向往。
读书的意义,在于让贫血的心灵丰盈,在于使残缺的人格完善。可是,在快餐文化肆虐,娱乐文化疯狂的时代,从容优雅的读书生活,能成为几人心之所寄,梦之所牵。无处不流动着物欲的悲伤,泛滥着机器的嚎叫,我们的天空越来越低,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萎缩。
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苦行僧,在读万卷书中印证着心灵的探寻和跋涉。读书让人生憾,读书何为?何憾之有?
读书之憾,憾在用时方恨少,读时人已老。
读书之憾,憾在不求甚解,误人匪浅。
读书之憾,憾在读而无获,沙场折戟。
读书之憾,憾在“纸上得来终究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之憾,憾在世俗的社会之书,广博的天地之书,我们一直都是门外汉。
一个读书人,首先要热爱生命,在心灵相对宁静中穷极物理,思兴逸飞。一本唐诗抵不过一份肯德基的费用,可它是我们祖先骨子里流淌出来的触摸心灵的血脉。一本《史记》比不上一叠名片的荣耀。可它是我们自己走过的脚下刚刚谢幕的英雄的风采。再之,要珍惜这读书的缘分。哲人说,世上本没有幸福可言,幸福在于追求它的途中。读书也一样,幸福全在于灵魂的飞翔和俯仰顿悟之间。书如美酒,不同的人会品出不同的味道。陈独秀说,美酒饮到微醉止,好花看在半开时。
百年光阴一梦蝶,无可奈何蝶飞远。
人生真正的枯竭和遗憾在于有可读之书,无读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