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候,东北淘金人一边工作,一边“赌金”,为何能越做越高兴

在民国时期,不少关里人来到东北地区淘金,他们为了打发枯燥的生活,特意发明了一个有趣的“赌金”游戏,并因此传承下来成为民间熟知的小游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末民初之时,我国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让本来就人口稠密的地区发生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没有了口粮,一家人的生计便没有了着落,因此随时有可能面临着被饿死的危险。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为了能继续活下去,不少人选择了举家搬迁,而搬迁的目的地正是关东地区。

对于难民们而言,“闯关东”是一种勇气,也是人类求生的本能。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华夏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相比于游牧民族而言,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要去新的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的确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但在当时,闯关东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在生与死的苦苦挣扎中,百姓们只能在关东看到生的希望。

东北的黑土地能攥出油来,这句话并不夸张,关东地区被清廷视作龙兴宝地,曾一直被严格封锁,直到清末时才因控制力不足而开放。闯关东的人群中,以山东地区的百姓最多,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深受关东当地人的欢迎。一般来说,闯关东者在东北共有三种活命方式,第一是种地,第二是挖参,第三就是淘金。种地是最稳妥的生存方式,但见效也最慢,一辈子都难以发财,挖参是发财的捷径,可危险性最大,稍有不慎便可能送了性命。相比之下,淘金的风险与收益位于二者之间,如果能够沉下心来好好淘金,肯定能在几年之内积攒一大笔的财富。

闯关东至吉林地区的一位山东人李三,就是一位淘金者,他带着两个儿子在吉林省桦甸地区淘金,整日里收获颇丰。桦甸市是吉林省吉林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龙岗山脉北侧,第二松花江上游,由于受到了河水的冲击,水下的泥沙被冲走,而混杂在泥沙中的金沙就逐渐沉到了河底。靠着这一特点,当地人都前来此地淘金,他们拿着金叵罗在水里筛选,将金沙一点点筛出。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淘金者,找金脉是必备的技能,李三就是一位找金脉的高手,所以他每次淘金时都能收获满满。

李三是中年人,自然耐性极佳,两个儿子也都是大小伙子,全身有着用不完的力气,如果父子三人能够愉快合作,那么距离发财的日子就不远了。不过,年轻人始终耐不住性子,在两个儿子看来,父子三人整日里在河水中泡着,手上也要忙个不停,不仅工作性质单调,生活也没了乐趣。时间一长,两个儿子便开始向父亲抱怨,求着父亲放过自己,不要让他们再做这些不喜欢的工作。李三也心疼儿子,但生活终归是生活,儿子岁数小不懂得生活困苦,于是为了激励儿子,他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李三召集两个儿子,告诉他们自己学到了一个“赌金”的有趣游戏。所谓“赌金”,就是在淘金之前,三人各自说出自己今天准备淘出的金沙数量,如果谁一天的劳动所得与此前所预估的数量相差最大,就由此人在晚上请其他两人下馆子。两个儿子毕竟是小孩子,对于父亲提出的游戏相当感兴趣,于是淘金的动力就更足了,不到收工便已经淘到了比以前更多的金沙。当然,父亲总是会偷偷藏下一些金沙,让自己故意输给儿子,并在收工后一起去饭馆大吃一顿。三年之后,父子三人靠着“赌金”的游戏积攒了一大笔财富,在当地既买了房又置办了土地,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趣的是,李三还将“赌金”的游戏告诉给其他人,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并因此在民间流传开来。

“闯关东,不怕苦,想出头,低头干,总有一天把身翻”,这首歌谣出自于民间,是当时人民生活的写实写照,反映出的不仅是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更有华夏民族从不泯灭的生活希望。

参考资料:《关东木帮》曹保明著 长春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