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展示误区
王红顺
展示环节九大误区
1. 课堂教学改革各阶段的展示形式与特点过于相似,不能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升级换代”;
2. 展示时间、目的、形式等方面缺少学段特点;
3. 展示方式单一化、套路化;
4. 教师偏重展示环节的教学意义,忽视了其中的教育意义;
5. 学生展示时,缺少由外向内再向外的反刍与消化过程;
6. 展示内容不精,“示”多“展”少,模式化强、独创性弱;学生展示时,语言单调、苍白,缺少厚重感与艺术感;
7. 学生片面理解全员展示的意思,不惜把系统的知识模块,机械地化整为零,造成一人一句的接龙串词式碎片化展示现象;
8. 展示环节经常流于形式,未能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9. 展示环节的弊端未引起高度重视,更缺乏破解之策。
展示培训十大策略
1. 不同阶段展示侧重。课堂教学改革的阶段不同,展示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初期以培养习惯、锻炼胆量为主,讲流程、养习惯,轻内容、重形式;中期尽量实现流程自动化,兼顾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后期主要优化、改造、创新展示流程,重内容、轻形式。
2. 不同学段展示原则。小学以巩固知识为主,可采取所有小组循环重复展示;初中以理解知识为主,可采取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个性化展示;高中以运用知识为主,可采取快速、简捷的特色展示。
3. 提高展示等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展示等级,使展示环节更有实效性。一般情况下,展示等级的提升会经过如下过程:读答案—背答案—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用艺术形式表演答案;说答案—说得出答案的过程—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其间遇到的困惑与挫折。
4. 规划展示内容。展示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展示的重点: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思考的过程;展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对质疑、批判、否定进行答辩;展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展示从不同解决方法中获得的启发。
5. 扩大展示范围。小组展示应该在常规的组内展示和班级展示基础上,增加组间展示和学校展示。跨组展示指的是,教师将班级小组划分成若干对抗小组,对抗小组之间开展兵对兵、将对将的一对一的对抗展示。校级展示指的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大课间或主题活动时,将学习内容用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6. 创新展示形式。展示形式有很多种,这里推荐几种新颖有趣的展示形式。
深层次的多元展示——擂台战。教师将展示环节设计成为“擂台战”,确定“擂主”与“挑战者”,一个小组摆擂,其他小组进行挑战。基本的操作流程为:确定一个小组为擂主,其他小组为挑战者;擂主向大家介绍观点,挑战方提出质疑,擂主进行解释、答辩;双方在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不断理清思路、完善观点。
省时间的高效展示——访客游戏。教师将小组成员划分为“接待者”与“访问者”两种角色。接待者负责向来访客人介绍本组的成果,并接受他们的提问;访问者负责外出到其他小组学习交流,每个访问者负责访问一个小组,然后回到本组分享访问收获。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有一至两名接待者,其余学生都为访问者。
更灵活的书面展示——漂流本。各个小组将本组的学习心得整理后,记录在漂流本上,然后将漂流本交给其他小组传阅。传阅时,各组都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写在漂流本上,当漂流本“物归原主”时,拥有它的小组,就可以根据其他小组的观点和意见,继续完善本组的学习心得。
7. 训练基本规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展示规范,包括语言、体态、板书等基本功,还要让他们养成学认真记录、仔细倾听等习惯。
8. 掌握辩论要领。展示过程是一个深度质疑、激烈争辩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展示,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质疑与辩论的技巧,学会引经据典、紧扣学科内涵、创新思维模式。
9. 形成民主氛围。学生要学会倾听、质疑、回应、合作、共享。在展示的过程中,有几个禁忌:忌霸占,不能由个别学生占据展示的舞台;忌重复,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展示;忌定向,教师不宜在展示前就确定展示形式和展示分工。
10. 追求展示内涵。很多时候,学生的精彩展示,都是针对某一题目的具体解法,缺少对学科内涵的感悟。这就会造成课堂展示“封闭多、开放少,赞扬多、质疑少,形式多、内涵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实际上,展示应该从单纯关注展示的教学意义,演化为既要关注教学意义,又要关注教育意义。教师应该挖掘、放大、拓展高效课堂的育人价值。当学生在高度聚焦之处展示的时候,他的角色、心理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他已不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而是一个主讲,一个佼佼者,一个脱颖而出的主持人、小领袖、成功者。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心胸、气魄、胆量,这应该是展示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也应该是教育人应该树立的重要目标。
(作者系河南省封丘县实新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