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膏手,自制中药膏方,五方面心得体会
劳动节的长周末三天假期,我亲自实践了一把中草药膏方制作,这个过程用时一天半,而且临时添加了不少专用制药工具 。网络上相关资料也比较多,但大多都是方向性的,涉及到具体的操作细节的不多,现在我把我在操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分享如下。
传统的中药制剂有汤、丸、散、膏和丹五种。
汤是最常见的中药汤水;
丸是圆粒的药丸;
散是研磨的药粉;
膏是内服外用的粘稠体;
丹比较少见,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
在制作难度上,膏方仅次于丹药。一般一做就是两到四个月的用量,出膏量一般是五比一左右,所以初始原料药是比较多。
膏方的制作主要分为五大步骤:备料、浸泡、煎煮、浓缩、最后是收膏。
第一步,首先是备料阶段。
当时,我想的只是到中药铺去抓好方子上的所有药材,总共是九味药材,两千克重。
浸泡一个晚上过后发现药材体积变大,总容量达五升之多,1.5升左右的干药材经过浸泡之后变大了三倍多,家里没有一口足够大的锅来装它们。
只好临时在网上买了两口锅:一口是五升的慢炖锅,内胆是陶瓷的,煎煮用;另外一口是七升容量的不锈钢敞口锅,浓缩药汁用。你也可以用来煎煮药材,体积够大。不过煎药还是建议用砂锅的。
另外,有时候你需要购买一个单独的药物煎煮袋,一些需要包煎的药物,包起来煮。
还要准备一个过滤药渣的布,我用的是蒸笼布。
还要购买一个不锈钢过滤网。把蒸笼纱布放在过滤网上,再架在装药水的器皿上,即是双层过滤,又可以一个人完成所有的过滤过程。
这些零碎的东西在华人超市一般都有的卖。
第二步是浸泡药材。
泡之前建议,快速冲洗一遍,除出杂质。不洗不放心,洗太久,浪费药材药性。
泡药材的水量至少没过药材十毫米,但是有部分药材不管怎么泡它,都浮在水面上。这时候,用个器具将药物往下压,如能够下行十毫米的空间也就行了。
药材吸收水分后,液面会下降,记得及时添加水哦。
浸泡用的水,千万别扔掉,已经具有了药性,可以用来煎煮。
做膏方的药材浸泡时间特别长,最少12个小时,最好是泡过一个晚上。做普通汤药,一般泡一两小时就够了。
第三步,是把药材放到水里加热的煎煮程序。
前二步,有错可以改,后面两步,特别要留意,防止烧干和结底。糊了,焦了,药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煎煮,一般情况下先用武火,就是大火将药材水烧开;再改用文火,也就是小火,再煎煮三个小时,之后将煎煮好的药材过滤后倒出备用。
装满的五升的陶瓷锅重得很,药水可以先用勺子舀出来,最后连锅端。
如此循环煎煮操作,三遍即可。
一煎过的药材,不能倒掉,继续用来二煎和三煎。除一煎用冷水外,后面两煎可以直接上开水。
我碰来巧使用的是慢炖锅。将开关设置成高档模式,就无需再搭理他了。第一遍煎煮耗时四小时,全程无需再添水和搅拌,液面在后三小时一直处于轻微冒泡阶段,也就是轻沸腾状态,液面没有见到明显的下降,也没有任何结底的现象。太有用了,简直是傻瓜操作模式,又不会出次品。
有了一煎的经验,第二煎是在凌晨进行的。睡前,扭开慢炖锅的开关,醒来后关掉电源,躺着就把事情办了,就这么简单,还把买锅浪费的时间,挤出来了。
每次煎出来的药水都需要过滤。
三煎过后,我收集到的药水总共有五升左右。
第四步:将药水全部倒入敞口的不锈钢锅,就进入浓缩程序。
大火将药水烧开,搅拌可以加速水分蒸发,并防止局部过热。
搅拌速度根据沸腾的药水泡的大小而定。水泡越大,搅拌的速度越慢,频率越低。
等水泡大小缩小一半,就开始减小火,同时加速搅拌。
等沸腾的水泡逐渐变成针眼大小的时候,药汁就浓缩得差不多了,得到的药汁大概1.5升左右。
此时,挑起药水,药滴会挂在搅拌器上,过会才滴下来;若将药水滴洒在纸上,不易散开。
最后一步就是收膏程序。
收膏前,1.5升浓缩药水中加入750克蜂蜜。
蜂蜜的作用,有四个:
一是调味;
二是增加膏体粘度;
三是使膏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易分层或结晶;
最后是防腐保鲜作用,就像腌大蒜使用糖醋一样。
加入前需要把蜂蜜先加热沸腾,不断搅拌,防止结底。
等蜂蜜颜色变成了老红色,表面会浮出黄色泡沫,可以过滤后再混入药汁,开小火,不停的搅拌。
等药勺挑起的药汁,落下呈不间断的直线时,膏方就大功告成。
对父母好叫孝顺,对自己好叫养生。
自己熬膏,则是养生中的膏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