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神剧情——只要忽必烈“恍然大悟”,大元朝的计相脑袋就搬家
(敬告各位看官,本文中“帖木儿”出现的频率不高,可放心阅读~)
自秦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少数民族政权大规模入侵甚至入主中原,前两次分别发生在两晋南北朝和两宋时期,后两次蒙古人和满人干脆建立了全国性的大一统政权。不过异族进入中原并不能改变汉人在人口、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于是华夷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不可避免,其结果也影响甚至改变了上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其实图中的四夷最终大都成为华夏一员
鲜卑人是对汉家文化最为接受、也是汉化的最为彻底的,以至于最终被汉人彻底同化,难分彼此;其次应该是满人,从八旗子弟们喝茶、遛鸟、斗蛐蛐的那套做派,比大多数汉人玩得还溜就可见一斑;契丹人在汉化和胡化之间拿不定主意,首鼠两端的结果就是汉不成胡不就,最后也把自己给弄没了;女真人的文明程度太低,就算想汉化也整不明白怎么搞,所以只能回炉重造成满人之后再说;相比之下对于汉化最为抗拒的,其实当属建立了元朝的蒙古人。
背景:蒙元拒绝融合,而且治国手段太过糟糕,导致了有元一朝社会的大混乱。
元朝在一定程度上也接受了汉文化,比如其采取的建国号、定都邑、行祀典、制文字历法、定钞法、兴水利等措施,对蒙古人来说都是前所未有、只有在接受和借鉴了汉文化之后才可能出现的。不过作为几乎整个亚欧大陆的征服者,蒙古人对于汉人等“被征服民族”,天然的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将国民分为“四等十级”,这种毫不掩饰的歧视与隔离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对蒙古的统治来说也是极其愚蠢笨拙的手段。
元朝的疆域其实没有图中那么夸张,像在蒙古高原以北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统治
(十级的说法有争议,比较主流的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将历来高高在上的儒生夹在娼丐之间,俺怎么突然有些开心?)
而且蒙古人对于自家的传统习俗有着“蜜汁自信”——不论好赖一概继承发扬。比如高层贵族间的内斗,从铁木真一统蒙古各部开始一直到元朝灭亡、甚至明朝以后窝在漠北都没消停过。元朝国祚也就短短的98年,居然历经11任皇帝(没当过皇帝被追尊的不算),而且除去开国和末代两位,剩下9位皇帝陛下平均在位时间也就4年出头,就大都与此有关。其中大部分帝位传承伴随着父子猜忌、兄弟夺嫡、权臣欺主,大打出手甚至血流成河的场面司空见惯。就算是皇帝的屁股坐稳了,内斗也不会停止,哪怕元朝最杰出的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间,也连续爆发了海都、昔里吉、乃颜三大贵族叛乱。最后不但使得蒙元及四大汗国间的关系完全对立,而且忽必烈建元后的23年时间里几乎年年兴兵平叛,到死也没完全平息(到元成宗大德五年才将海都叛乱彻底平定)。
高层内斗不止,蒙古人对百姓更不会手软,尤其是对汉人极为防范——不得从军(禁军卫士)、不得私藏铁器兵甲、不得乘马、不得学习蒙古文字等等,全方位的严防死守。
不仅防范而且压迫残害。历来灭国改朝大都免不了杀戮,不用说五胡之乱及满清南下,即便是汉人政权之间这种事情也非罕见。不过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大多数统治者都会息兵养民、安抚百姓,以稳固其统治,因此才有“治世每在国初”这种说法。
蒙古人却是个例外,不但灭国的时候杀得凶狠,立国之后奴役、残害百姓的程度也没有多大的改观:
“北兵之祸,杀戮无人理,甚至缚童稚于高竿,射中其窍者赌羊酒。乱后检骨十余万,葬于桃坞西北周书桥,题墓碑曰万忠。鼎革后,编二十家为甲,以北人(指蒙古人及色目人)为甲主,衣服饮食惟所欲,童男少女惟所命,自尽者又不知凡几。”(《烬余录·乙编·卷二》,元·徐大焯)
(尽管很多人认为《烬余录》是南宋遗民徐大焯的泄愤、污蔑及夸大之辞,因为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参考的——《宋史》是谁编的?脱脱啊!谁能天真的指望脱脱老老实实的揭自家丑事?即便是《元史》也因为朱元璋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统地位,颇有贬宋捧元之嫌。所以正史没有记载不代表事情就没有发生,徐大焯作为亲历者,其著述即便没有几十、上百年后的才写成的正史客观、靠谱,也肯定有参考价值。)
历史上只要稍微像点样的王朝基本都能弄出个“治世”来装点下门面——哪怕是存国时间短如隋朝,也搞出来个光耀古今的开皇之治;即便是白痴傻子扎堆、废物点心迭出的两晋也勉强搞出来个太康之治;就算是在大分裂的时代,也偶有元嘉之治、天嘉之治、显德之治这样的亮点,更别提强汉盛唐的太平盛世连绵数代不绝、长达百年以上了。
其实在古代,大部分百姓能不饿肚子就算得上治世,可这么低的标准蒙古人也没做到
在这个方面历史上只有两个差等生(那些大分裂时代乱七八糟的破国不理他)——秦和元。秦历二世而亡,国祚才区区14年,没弄出个治世没啥可说的,而元就让人无话可说了。
那么元朝有什么呢——从立国到灭国从未休止过的上层叛乱、下层民变。叛乱先不说,至于民变,大家可能对以朱元璋为首的元末义军很熟悉,其实元朝的民变从立国之初就从没停息过(详见下表),不过是在元末达到了高潮而已。
有人吹元朝有“至元之治”——请先看看至元年间发生了多少民变
今天要说的元世祖忽必烈,自从他建元开始直到驾崩,几乎无一日不在平叛、剿乱,哪有功夫搞什么“治世”装点门面?而且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蒙古人虽然没有大炮,但是照样少不了花钱如流水——这下问题就来了,没有“治世”哪来的钱粮打仗?
忽必烈的成就仅次于铁木真,但要说起他治国的本事,就只能呵呵了
不过忽必烈有办法,而且还是蒙汉智慧的结晶——前者是搜刮聚敛,后者是甩锅神功。
于是便有了元初的三大计相(负责国家财税事务的宰相)在忽必烈的神仙演技之下,悲催的排着队掉脑袋。
三大计相之一:阿合马。
阿合马是花刺子模人,属色目人。与光会放羊打仗的蒙古人和只顾着埋首经书的汉人相比,当时的色目人精计算、擅理财,所以颇受蒙古人的重用,阿合马就是其中的代表。
蒙元一朝文臣多用色目人,阿合马、桑哥都是其中代表
不过阿合马的出身很低贱,是作为忽必烈皇后察必的“嫁妆”之一被送入宫中的。不过他善于逢迎,逐渐为忽必烈所喜,于是得到提拔重用。从中统三年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掌管全国财赋开始,到至元元年被拜为中书平章政事,当上了宰相,再到至元十九年被谋杀,阿合马操控蒙元财政及国事长达20年之久,堪称权倾一时。
为啥猜忌心极强而且手段狠辣的忽必烈会容忍一个权臣如此之久?原因很简单——只要忽必烈一伸手要钱,阿合马总能给他搞到。小马马如此有本事, 即便有所僭越,老忽也只好捏着鼻子忍了。
阿合马搞钱的本事一流,但不代表他就是理财高手
不过阿合马家既没有金山也没有聚宝盆,他是从哪里源源不绝搞到钱的?原因依然很简单——一曰聚敛,二曰增税:
中统四年,阿合马下令开发钧徐等地的铁矿,岁输铁103万余斤,全国岁课铁达480余万斤(其实不到3000吨),冶户不堪重负纷纷破产。除了铁课,其他如盐课、茶课等大项税收阿合马也是屡屡加码,比如到至元十八年京兆等路岁课数目就从1.9万锭增加到5.4万锭。不仅如此,阿合马还不断的搜捡户口、抓捕逃户,使得平民几无余财,富户纷纷破产。
阿合马如此能搜刮敛财,忽必烈自然龙颜大悦:
“夫宰相者,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兼此三者,乃为称职。阿里海牙、麦术丁等,亦未可为相,回回人中,阿合马才任宰相。”(《元史·卷二零五·列传第九十二》)
忽必烈如此依赖阿合马,于是后者愈发骄狂,不仅任用私人、随意乱政,而且欺下罔上、收受贿赂。时间一久,阿合马在朝野内外四处树敌,人人怨恨。
至元十九年,有一侠士王著密铸铜锤一枚,誓杀阿合马为民除害。他与僧人高和尚以太子之名矫旨传召阿合马觐见——太子真金对阿合马最为忌恨,让他十分忌惮,不敢不来,于是王著趁机将其锤击而死。
阿合马被刺貌似离奇,其实就连秦始皇都能被误中副车,小马马这也不算啥
最贴心的小马马死掉了,老忽当然非常难过,不过即便是一匹死马也有其价值——于是枢密副使孛罗适时呈上阿合马的各种罪证,老忽这才“恍然大悟”,怒曰:“王著杀之,诚是也!”(《元史·卷二零五·列传第九十二》)然后下令将可怜的小马马开棺戮尸,还剁碎了喂了狗。这还没完,老忽接下来不但将其罪状昭告天下,还将阿合马的子侄统统宰掉,罢黜其私党714人,裁撤其滥设官署200余所,并尽没其家财(小马马聚敛20年,家资之富可参考“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只有倪老师这种老戏骨,才有配得上忽必烈的神仙演技
这样一来,天下苦阿合马久矣的臣民们出了口恶气,忽必烈大赚一笔之余不但成功甩锅,还捞到了个好名声,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三大计相之二:卢世荣。
忽必烈虽然名利双收,但是一笔死钱哪比得上源源不绝的活钱?老忽事后思来想去,发现自己还是亏了。尤其是这时候蒙元发行的“中统钞”贬值(即中统元宝交钞。中国历史上唯有元朝采用纯纸钞流通体制,并禁金银铜等贵金属流通),所以寻找小马马接班人就成了他的当务之急。
蒙古人就是心大——在元之前无一朝敢用纸钞全面取代贵金属货币
此时总制院使桑哥向忽必烈推荐了卢世荣。
卢世荣推行的新政可以视为一个小型的王安石变法,可惜元世祖不是宋神宗
卢世荣是汉人,曾经靠贿赂当上了江西榷茶运使,后来获罪被免官。与不学无术、就会简单粗暴的横征暴敛的阿合马不同,小卢显然是王安石的铁粉儿:“谓能救钞法,增课额,上可裕国,下不损民”(《元史·卷二零五·列传第九十三》),与老王变法的口号“民不加赋而国有饶”如出一辙。
忽必烈因此召见了卢世荣,小卢在老忽面前吹破牛皮,果然讨得了后者的欢心:
“臣言天下岁课钞九十三万二千六百锭之外,臣更经画,不取于民,裁抑权势所侵,可增三百万锭。” (《元史·卷二零五·列传第九十三》)
忽必烈再次龙颜大悦,在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任命卢世荣为中书右丞(即副相)。
小卢上任之后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可以简单归纳为革弊七政和惠民九事(详见下表)。
革弊七政和惠民九事对大元朝好不好不说,但肯定得罪了蒙古贵族,而且也不合忽必烈的心意
从上表可见,小卢不愧是老王的铁粉儿,施政改革的目的就是为国敛财,能捎带上脚的就给百姓施些小恩小惠,但搜刮的对象都是对准了地主豪强。不过问题又来了——卢世荣的改革目标长远,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见到效果,短期内政府支出甚至可能大于收入,这就要命了。王安石的变法都随着宋神宗人亡政息,何况卢世荣的恩主忽必烈在治国、尤其是财计上的见识还赶不上宋神宗——赵顼还知道得先忍耐,到富国强兵了之后再行刀兵之事(死磕西夏),而忽必烈却一刻也忍不了——他刚平掉了昔里吉之乱,乃颜正在磨刀霍霍,而海都闹得正欢,南方的民变更是此起彼伏,哪一处不需要流水一般的钱财支撑?偏偏老忽这个急惊风碰上了小卢这个慢郎中,老忽就觉着小卢一点也不像小马马那样用得贴心顺手,所以他很快就对卢世荣失去了耐心。
小卢的新政可能让元朝长治久安,可忽必烈着急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钱粮
而且卢世荣的改革触及到了蒙古贵族及地方豪强的根本利益,不出所料的遭到了他们的集体反对和抵制。尤其卢世荣的汉人身份,更是遭到了蒙古、色目贵族的集体敌视,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右丞相安童、御史中丞阿剌帖木儿等人纷纷弹劾卢世荣:
“苛刻诛求,为国敛怨,将见民间凋耗,天下空虚。考其所行与所言者,已不相副:始言能令钞法如旧,弊今愈甚;始言能令百物自贱,今百物愈贵;始言课程增至三百万锭,不取于民,今迫胁诸路,勒令如数虚认而已;始言令民快乐,今所为无非扰民之事。若不早为更张,待其自败,正犹蠹虽除而木已病矣”(《元史·卷二零五·列传第九十三》)
要知道此时卢世荣的改革才开始了几个月而已,大部分措施还未推广施行,就让偌大的蒙元“民间凋耗,天下空虚”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过老忽正看小卢不顺眼,于是演技大爆发——“世祖始大悟”(引用同上),然后再次成功甩锅,又是罢新政,又是将卢世荣下狱,还交给阿剌帖木儿等人审问。这还能审出什么结果?至元二十二年十一月、也就是小卢当上副相一周年的日子,他被砍掉了脑袋。
三大计相之三:桑哥。
阿合马和卢世荣先后被忽必烈搞成了背锅侠,还排着队下黄泉,使得大元朝的计相一时间成了高危职业,人人避之不及。老忽一时抓不到人继续背锅,只好亲力亲为,结果皇帝的手艺更潮,中统宝钞一贬再贬简直不可救药。老忽这下慌了手脚,必须赶紧找人甩锅,于是他把满朝大臣翻了个遍,盯上了推荐过卢世荣的桑哥,立马觉得小桑非常有背锅的潜质。
可惜本泽马晚生了700年,否则以他的背锅神技一定能当上大元朝的计相
桑哥是畏吾儿人(畏吾儿人又称西州回鹘、撒里畏兀儿、黄头回鹘等,一部分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信奉藏传佛教),也属于色目人,是国师丹巴的弟子。桑哥非常精明,而且有小马马和小卢这两个前车之鉴,他自然很清楚皇帝的需要。于是他在至元二十四年当上平章政事(忽必烈复置尚书省,所以平章政事也是副相)之后,对于国家财计政策的总方针又倒退回了阿合马执政期间的老路上,即横征暴敛。
桑哥上任之初恐怕就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玩得极嗨,差点把大元朝玩残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桑哥先是发行新钞(至元宝钞)强制兑换旧钞(中统宝钞),而且靠1:5的兑换比例在民间大大搜刮了一把(我怀疑600年后某大队长以金圆券换法币这招就是跟桑哥学的),救了国用之急,让大老板非常满意。
第二把火桑哥盯上了账目,并严格查核。严到了什么程度呢?仅因中书省亏欠宝钞6000余锭(1锭官定等值5两银,但贬值后不足3两。1两等于2贯钞,所以对于偌大个中书省而言真不是什么大钱),便将参政知事杨居宽、郭佑砍头抄家(又是汉人,大小老板们是不是很开森?),有人对此有非议,继续砍头抄家。等到桑哥晋升右丞相之后,更是跋扈刻薄,稍有不合心意者便动辄鞭挞、免职。为了查账他还专设征理司官署,凡是被这个衙门盯上的,除了倾家荡产就只有弃家逃亡一条路可走。至元二十五年,桑哥更是派人分赴江淮、四川等六省查账,弄得蒙元半壁江山鸡飞狗跳,因此破产、丧命者不计其数。不过有急需用钱的大老板护体,桑哥非但无事,更讽刺的是还有阿谀之徒为其建了一座“德政碑”。
元朝残民之恶,可谓空前绝后
于是桑哥再接再厉,在至元二十六年以国用浩繁、入不敷出为由奏请增加赋税。其中盐引由中统钞30贯增为1锭(中统钞30贯抵至元钞6贯,合银3两,等于增税2两),茶引由5贯增为10贯,而全国的酒醋课税更是因此增加了15万锭。
这种增税的幅度,还出现在所谓的“至元之治”这种被某些人吹嘘的“治世”之中,稀罕不?打脸不?臊得慌不?
这下子桑哥算是把大元朝的地皮都刮出火星子来了,估计再刮下去岩浆都能冒出来——而且朱元璋、刘福通之流要是不能提前好几十年从老娘的肚皮中爬出来,再拉杆子造反,估计他们的爷爷、老爹都要饿死了,压根再没机会出现在世间。
此时蒙古军尚未腐化堕落,农民起义基本等于送死,但这种送死行为在元朝始终未绝
于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神仙剧情再次上演——大臣也先帖木儿、彻里、不忽木等人再次向皇帝打小报告,揭发桑哥是个坏蛋:
“桑哥壅蔽聪明,紊乱政事,有言者即诬以他罪而杀之。今百姓失业,盗贼蜂起,召乱在旦夕,非亟诛之,恐为陛下忧。”(《元史·卷二零五·列传第九十三》)
多亏忽必烈是个久经考验的实力派老戏骨,再次作出惟妙惟肖的恍然大悟状:
“于是帝大悟,即命(彻里)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桑哥)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元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七》)
桑哥的下场跟阿合马大致相同——皇帝识破了坏蛋的阴谋之后,毅然出手铲除了坏蛋集团。不但给百姓出了气,还再有了一次“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式的大收获,于是再次名利双收、甩锅成功。
嘉庆就吃饱过一回,忽必烈要不是挂了,这套把戏不知道还要玩多少回
而且更让桑哥伤心的是——伦家好不容易才赚到的那座小碑碑(德政碑),也被狠心的大老板一脚踹翻了。
总结一下:
忽必烈在至元八年建国号为大元,到至正三十一年驾崩。在这23年里元廷的三大计相相继在他的“恍然大悟”之下变成了坏蛋,然后携手下黄泉,简直是特么神仙剧情——除了国产神剧导演,估计没人能有如此狗血的想象力。
我承认,跟神剧比,老忽的想象力还是有差距的
也许是蒙古人的游牧天性,导致他们对于浮财的重视程度远胜于高度依赖土地的汉人,于是相比之下他们更加的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的结果必然使其对于社会民生的破坏性远大于建设性。
至于治国什么的更别指望了——看看谦哥世袭海军司令的某国,坐拥偌大的国土、丰富的资源,结果GDP还赶不上国内的一个小县城,真真让人恼火。
而忽必烈作为铁木真之后蒙古最杰出的人物,其治国手段也无非是一边横征暴敛,一边靠着天生的实力派演技没完没了的甩锅(后来不学好的朱老四也效法了一把老忽,结果不但玩残了户部尚书夏元吉,还彻底把宝钞玩死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忽必烈都如此不堪,他的子孙更是没法指望,所以有元一朝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从上到下几乎都是一团糟。
最后扯个闲篇:忽必烈的神仙演技可能是跟汉人先辈同行学的——就是那位空前绝后的则天大圣皇帝。武女皇先是任用酷吏干掉异己和政敌,再在万事大吉之后卸磨杀驴赢得掌声一片,忽必烈玩耍计相的手法简直就是这一故事的翻版;而且他的后辈同行明太祖高皇帝也有样学样,先是通过“洪武四大案”屠戮功臣、整顿吏治、洗劫富户,然后再将其中三案的举报人和主审官统统砍掉交差,一样的名利双收。
话说卸磨杀驴、找人背锅这种事,皇帝们玩起来真真是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