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场院情思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117)

阅读本号文章,请关注:jdlc2016

杨柳飘絮,麦穗吐香。鲁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泛着金色的波浪。眼看麦收在即,现代大型机械化收割机让过去持续近一月的麦收变成一袋烟的功夫,而过去作为麦收主战场的麦场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新的宅基地或小菜园。那些曾经发生在麦场里的欢乐生活和童年趣事,却永远保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

麦场俗称场院,是过去鲁北乡村农家标配的私属领地,主要用来存放刚收获来的小麦、玉米、黄豆、芝麻等农作物。记忆中的场院,既是生产劳作的地方,也是娱乐休闲的地方,还曾经搭起帐篷全家人在这里避震避难,而我更觉得场院就是我童年时与小伙伴玩耍嬉戏的伊甸乐园。

我家的场院就在屋后。哥哥每天赶集卖布回来,卸下拉车的小毛驴,牵到场院里,让毛驴打几个滚。这是为毛驴驱除疲劳的最好方式。毛驴在地上来回翻几个滚后,哥哥用刷子为毛驴刷几遍毛,毛驴再咕咚咕咚地饮下一桶水,就又精神抖擞了。

麦收前,哥哥先把场院洒上水,铺上麦秸,为毛驴套上石碌把场院压实、扫净,叫做碾场。碾好后的场院又坚实又明净,就可以在上面晾晒粮食了。收割来的麦子,在场院里摊上厚厚的一层。翻麦子一般是我的活,用木叉把上面晒焦的麦子翻到下面,下面的翻上来,一天来来回回要翻好几遍。站在毒辣的大太阳地下,一遍遍地翻麦子,这可不是个轻快活。好在有最要好的小伙伴琴一起搭伴干,翻完一遍我们就一起坐在树荫下玩耍做游戏。

麦子晒干后,哥哥套上小毛驴拉着石碾子一圈圈地压,毛驴前面用帆布捂上眼睛,后面用旧袋子挂上粪兜。后来手扶拖拉机代替了牲口,再后来有了小型脱粒机,牲口就彻底地脱离场院了。麦收的夜晚,我家场院里扯上电灯,整个场院照的通亮。全家人拿着叉把、扫帚,忙的团团转,直到夜晚十点多钟,才能休息。

最轻松幸福的时光,在收完麦后的盛夏季节,场院是最好的乘凉休闲场所。傍晚,全家人吃过晚饭,拿着大蒲扇,来到场院里。场院里每晚都聚集很多人,大家在这里纳凉避暑,放松身心。我们把用稻草编成的席子铺在地上,躺在上面数星星,听故事,讲笑话。大人与孩子们各有所乐。张家长李家短,东边崔家丢了狗,西边马家跑了鸡,是大人们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与最要好的姐妹在场院里说悄悄话,则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天上繁密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偶尔划过一颗流星,在苍穹上一闪而过,继而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中。孩子们伸着手指划着,猜测着流星落到哪里去了?小孩子是躺不住的,数不到十颗星,早就三五成群跑到麦秸垛后面捉迷藏去了。

放火引蝉是场院里最好玩的游戏了。我们在场院边上抱一堆麦秸来,点上火,力气大一点的男孩子去踹树。藏在树里的蝉就再也不安生了,吱吱叫着迎着火光飞下来。女孩子们就在火堆边捡拾,把蝉放到火里烤着吃,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美味。我们兴奋地手舞足蹈,牵着手围着火堆转圈,火光把我们的脸映的红扑扑。那种游戏是现在沉浸在电子产品虚拟世界里的孩子,所难以体会到的。

记忆中,麦场夜话也不都是轻松欢快的话题,也有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二哥初中刚毕业那年,我也升入了初三。父亲从县城下班回来,与母亲在场院里坐着喝水闲谈。母亲说:“老二初中毕业了,我看他也不是种庄稼的料,要不你在县城托托关系,找个工厂让他上班去吧?这几个孩子只剩下小妮子了(指作者),就看她明年是不是有出息了?”父亲说:“小妮子如果明年把书念成了是她的造化,念不成就让她跟姐姐一起去织地毯吧!”父亲和母亲高一句低一句的谈话,不时飘进躺在邻家小伙伴琴家麦秸垛后面我的耳朵里,使得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也各自有了心事。我问琴:“明年我俩就要初中毕业了。你说,如果考不上学,该咋办?”琴说:“我也没想好,只是我不想在这场院里劳作一辈子。”我的心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这次夜话后不久,琴被她的父亲转到县城里的学校,我们以后也很少再见面。第二年,我考取了市内一所中专学校,她考入了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远离了家乡,她则分配到县城的一所小学当了教师。

岁月悠悠,往事如歌。麦场作为农家千百年来生产方式的见证,随着旧时光一起远去了。麦场里的追逐嬉闹和哀愁叹息早已散远,童年的小伙伴也各奔前程,各自东西。只留下一缕或浓或淡、似远犹近、忽而模糊抑或清晰的乡愁,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深,在我脑海深处氤氲升腾,意味悠长。

作者:杨玉美,滨州技师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笔名杨梅、青杨梅。先后在《滨州日报》《鲁北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30余篇。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多以描写读书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为主。
(0)

相关推荐

  • 散文:过麦

    散文:过麦 作者:赵勇 金色的五月,麦香阵阵,一颗颗麦穗泛着金黄,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马上要过麦了. 北方人都把麦收叫"过麦".我记得小时候很农村落后,机器少. ...

  • 山东作家‖【风吹麦浪】◆程先伟

    作者简介 程先伟,禹城李屯人,现居青岛.李沧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崇尚简单,热爱自然. 风吹麦浪 周五下午,我向公司请了假,在日头正劲时候岀发,自胶东半岛回鲁西北.到达程庄村口时,已近19:00. 一 火 ...

  • ​又到麦收季

    又到麦收季 文/王凤贵 金黄的麦子.黝黑的收麦人.毛驴拉碾轧麦子的场院.麦秸堆里玩耍的孩子--非常熟悉的场景,每一个镜头都是亲身经历过的,每一幅画面都融入了血液里.刻进了脑子里. 麦收季一般在阳历6月 ...

  • 过簿‖@李明君

    过  簿 作者:李明君 现在收割小麦一般都使用脱粒机,拖拉机连着收割机直接开进麦地里,前面收割后面装袋,麦杆粉碎就埋进地里了.但是,回想三十多年前收割小麦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时收割小麦,首先要看天 ...

  • 小说||麦 收 (二)

    麦  收(二) 晴耕雨读||山东 六叔一家把割倒的麦子全部拉到了场院里.玉米种子也播到了地里. "强子,快起来!咱先到坡上把水泵下到井里,免得被别人家占了井去!"天还没亮,六叔边寻 ...

  • 鲁北往事:过年走亲戚

    一提到过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走亲戚,走亲戚是我们博兴当地的方言,就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拜年的意思,然而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走亲戚得是男孩儿,未出阁的小女孩不走亲戚,所以作为女生的我来说其实没怎么走过亲戚 ...

  • 鲁北往事:窑厂岁月

    小时候,经常听老家人说:"好男不上窑厂,好驴不进磨房."并不是说在窑厂干活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拉磨的驴就不是好驴,而是说窑厂的活儿太累,但凡有点其他的出路,哪个男人也不愿去窑厂受那 ...

  • 鲁北往事:村里来了要饭的

    爷爷七岁去要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高高兴兴把学上. 幸福全靠毛主席, 翻身不忘共产党.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时候一篇课文里的一段顺口溜,说的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许多老百姓摆脱不了要 ...

  • 鲁北往事:挑水那些事儿

    印象中村里有两口水井. 最早的那口水井在老村的北边,顺着村子中央那条通往姥姥家的南北路一直往北走,过了小桥,经过一片场院,大约一里多地就到了.水井就在路的东侧,中间只隔着一条小水沟.井台周围长着几棵老 ...

  • 鲁北往事:上河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上河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印象,对"河工"一词也会感到陌生.河工,是整治河道等工程的总称,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鲁北往事:上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政府经常利用"春冬两闲"时节,组织辖区内18-45岁的青壮年劳力,实施一些沟渠开挖.水库修筑.黄河坝增高拓宽以及对现有沟渠.水库底部的淤泥予以清理.外运等大 ...

  • 鲁北往事:取水记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课堂上,正在进行一篇题为<扁担的一生>的阅读训练讲解.文章题材距 ...

  • 鲁北往事:挑水

    "铁大汉踢了鞋,唱着去,哭着来."这个谜语一说出来,许多八零后以前的人们马上都会说出来答案.对了,答案就是挑水,因为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挑过水.去挑水的时候,两只空铁水桶前后左右 ...

  • 鲁北往事:卖猪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西南角有一个猪圈,上面是三个平方左右平台,下面是两米多深的粪池,中间一个斜坡马道.年初买一只猪仔,年末出栏卖了过年,秋后还能挖出一坑猪粪上农田.不仅我家这样,村里家家都如此,并且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