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已散尽,昔敌化今友
2002年10月25日,我母亲接到一个陌生人从沈阳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传来对方与旁边人时而用英语交流的声音。我父亲接过电话后与对方攀谈了十多分钟。来电话的是魏女士。她是中国人,先生是美国人赛丝勒(Sessler)。赛先生曾是50多年前到朝鲜半岛参战的一名美国兵。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他经常来往于美国与中国之间,后来几乎半定居于沈阳。在中国期间,他是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常客;北京的“中国航空博物馆”也有他提供的展品。
他是怎么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码的呢?
这要往前追述半年。2002年3月1日,浙江省瑞安市“抗美援朝研究会”成立,我父亲是《震撼世界一千天——志愿军将士朝鲜战场实录》一书的副主编之一,被推举为应邀赴会的代表。会议期间的一次聚餐上,父亲恰巧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中勇坐在一起。张馆长说起,有一位当年的美国兵多次到访该馆,执意要找50年前与他们美三师在阵地上对峙并交战的我方二十四军七十四师人士。几年了,都没有任何线索。父亲旋即回应:“我就是七十四师的!”回到北京后,父亲非常兴奋地向我描述了这件事,特别提及张馆长当时喜出望外的样子。
2003年3月下旬的一天,父亲正在看报,那些天他一直关注着有关美伊战事的焦点新闻,魏女士打来电话说他们到了北京,因这次停留短暂就不到家中拜访了,约我父亲到丽都饭店与赛丝勒会面。
我陪同父亲前往赴约。
我们到达“丽都”时,赛丝勒先生和夫人小魏已在一层大厅里迎候。高大、儒雅的赛先生还没等我们走到跟前,就伸出了手。就这样,在新世纪之初的这个春天里,昔日战场上兵戎相见的敌人,跨越半个多世纪,跨越太平洋,握手成为了朋友。我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作为旁观者,我都激动不已,更何况他们两位——查秉枢和赛丝勒了!
小魏和我为他们轮流翻译。赛先生向我们敞开了心扉:早在20世纪40年代上学时,他就向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他还强调中国与美国是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同盟国。随后他谈到的两点令我们感到意外:到韩(国)朝(鲜)之前他不知道是与中国交战;在“三八线”战场上遇到了地上的“上帝”。那是1953年6月9日,他被补充到美三师十五团六连的前沿阵地“坪村南山”(我方称“381东北无名高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七十师(原七十四师)简史》中记载:“381东北无名高地是美三师伸向我前沿阵地的一个重要支撑点。”10日夜晚,我七十四师二二一团六连突然发起进攻,美方最终丢失了坪村南山阵地。美国兵被我志愿军追击,眼看着七八个士兵被扫射倒地,被追赶的赛丝勒等六七人手中无枪,他说我方那个士兵已经举起枪对准了他们,但见他们未拿枪,就未射击。赛丝勒动情地说:“这是地上的‘上帝’呀!”这么多年他一直想找到这个中国士兵——他的地上的“上帝”,问我父亲能不能帮助寻找。父亲推断,这个战士有可能是四川兵,但在最前线的志愿军战士牺牲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没有牺牲,不知是不是还健在……总之,找到的希望十分渺茫。
第二年3月,京城依旧沐浴在春风里。赛丝勒夫妇再次来到北京。这次专门来到我们家拜访我父亲。父亲与赛先生像失散多年的朋友一样,向对方讲述起各自的成长经历。他们俩真有不少共同点呐:首先,他们俩都傍水而生——美国西南的科罗拉多河畔、著名的拉斯韦加斯市是赛先生生长的地带,而父亲出生于中国东南风景秀丽的杭州,沿这里的江水(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可以溯源到徽文化的腹地安徽屯溪(今黄山市),那是父亲青少年时代成长的摇篮;赛丝勒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上了大学,后成为军事历史学家,而查秉枢,告别前线回到祖国,脱下军装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学院,后转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成为高校教师;还有,两人当年受的伤都在腿部。2004年,正值中美建交25周年,这两位亲历过战争又在战场上迎来了停战的老对手都谈到了珍惜和平的话题——中美和谐交往和发展是他们俩人的共同心愿。
硝烟已散尽,昔敌成今友。临别之际,我父亲送给赛丝勒一份礼物——扬州工艺品桥。他俩都说:要让这“桥”起到连接两国人民友谊的作用。
2006年11月,赛丝勒与四位美国朋友又专程在南京作了停留。他们特地去拜访了我父亲的二哥査良范(又名査秉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文翻译)。随即,他回到拉斯韦加斯,与曾经同在美三师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战友聚会。他们的这个聚会一年举行一次,已成惯例。
2009年,赛丝勒和他的战友们向查秉枢和查秉铎发出邀请,诚邀这兄弟俩前往美国拉斯韦加斯参加美三师的那个老兵聚会,但遗憾的是,我父亲当时因金城战役时的旧伤复发,行走离不开腋下双拐,未能应邀成行。
2013年是朝鲜半岛停战60周年。我父亲在这一年底写的《昔敌今友——赛丝勒来我家》一文的最后强调:“两国人民更加祈盼在那场战争已远远离去、停战进入六十甲子的时刻,寄怀于更加灿烂的明天——以《和平协定》取代《停战协定》、以和平机制取代停战机制!”
今年,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一场70年前的战争换来的应该是永久的和平之光……
(作者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