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哪部小说最冷门?非《碧血剑》莫属,跟明末复杂争议有关
前言:
一转眼金庸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三周年了,甚是怀念。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从历史角度分析一下《碧血剑》,为什么会成为金庸先生最冷门的一部小说。
主角的行为动机
《碧血剑》的主角叫袁承志,在这本书里就干了一件大事,利用江湖力量帮助闯王李自成反抗明朝暴政,夺取大明江山。总体来说,是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推翻腐朽的明朝统治,这个角度来展开小说情节的。这跟金庸先生创作的清朝背景的小说《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鹿鼎记》的“反清复明”大前提截然相反,一度让很多不熟悉的读者以为是看错了。
当然了,如果袁承志是出身是底层的百姓,这么设定完全是没有问题。明朝经历了两百多年不断的土地兼并,内忧外患很多,财政出现很大问题,不断加税,百姓是苦不堪言。因为当时的税收制度之下,大部分税收压力是底层的农民,而非地主阶级,加税对农民影响最大。特别是崇祯中后期天灾不断,朝廷也没钱赈灾,农民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不得不起来造反。
不过金庸先生很有意思,将袁承志设定成袁崇焕的遗腹子了。众所周知,历史上正是崇祯帝下旨杀了袁崇焕,是袁承志的杀父仇人,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袁承志帮助李自成还是存在一点私心的。在小说快结束的时候,还安排了袁承志进宫杀崇祯的情节(崇祯是自缢了)。
站农民阶级报国仇,杀崇祯报家仇,分开来看都很合理,但连起来就产生争议了。袁承志的名字“承志”,继承的是谁的意志呢?很显然是他的父亲袁崇焕。问题随即产生,袁崇焕希望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灭了大明呢?
主角存在争议的身世
在正史里,袁崇焕是大明后期抗金前线的擎天一柱,是关锦防线的主要负责人。袁崇焕的功劳肯定是不小的,没有他关锦防线早就崩了,后金会提前入主中原。
不过袁崇焕所犯的错误也不少,比如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断了威胁后金的一条战略路线,还引发了后续毛文龙一众徒子徒孙投降后金(清)之事;再比如崇祯二年没挡住皇太极,导致后金入侵京师,劫掠了大量人口与财物。
特别是崇祯二年发生的事情,虽然之后袁崇焕带兵解了京师之围困,但也被大明的君臣一致认为是首罪。甚至袁崇焕还被怀疑是后金的奸细,加上擅杀毛文龙,崇祯一怒之下,直接对其处以极刑。行刑当日,围观的百姓很多,都很痛恨袁崇焕,比对魏忠贤的恨还要深。
《明史》称之为后金的反间计,清朝的统治阶级将袁崇焕定性为大明的忠臣,是崇祯帝昏庸才错杀了。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反着来,认为袁崇焕就是后金的奸细,崇祯杀得好。
假如袁崇焕是忠臣,袁承志显然就是没有继承其意志,继续效忠大明,袁承志就是不忠不义之辈了。反过来,如果袁崇焕是后金的奸细,给儿子取这个名字,很显然是希望儿子替后金效命,做一个汉奸。这显然是矛盾的,但根据《碧血剑》书中的设定,金庸先生认为袁崇焕是大明的忠臣,所以“承志”最可能的意思就是前者,也就是希望儿子挽救大明。
如此一来,袁承志的身世导致其报国仇家恨的动机变得复杂了,显得有些诡谲,少了不少《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那种快意恩仇的气氛。
时代背景复杂
《碧血剑》跟《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这三部小说有相通的地方,就是时代背景很强烈。
《天龙八部》主要势力是宋辽两大阵营,《射雕英雄传》是宋、金、元三大阵营,《倚天屠龙记》则是蒙古跟汉人两大阵营,他们都有一个通性就是汉人立场,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而《碧血剑》发生的明末有大明、农民起义军以及后金三大阵营,站大明与农民起义军立场的占绝大多数,势同水火而且数量基本持平,所以粉丝接受度优势显然不如前三者。
袁崇焕是夹在大明与后金阵营的人,袁承志是站在农民起义军对付大明阵营的人,裙带关系导致二者存在一定矛盾,会让不少读者对袁承志的好感度下降不少。换言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读者会不喜欢袁承志这个角色。
袁承志是利用江湖的力量反抗明朝暴政的,但是金庸先生后续的作品中的“正派”江湖人士的立场却是“反清复明”,二者也存在一定立场冲突,这导致了不少金庸先生的武侠铁粉天然地对袁承志这个角色不喜欢。
从正史的角度来说,清朝乾隆年间官方才给袁崇焕平反,在此之前上至明朝君臣,下至普通百姓,大部分都认为袁崇焕真的是后金的奸细,显然是不太可能支持“奸细”的后代的。袁承志的身世反而会阻碍他对江湖人士的吸引,逻辑上存在一定矛盾。
明末除了这些,还有党争问题,忠臣、奸臣都有,派系斗争非常厉害,经常呈现地域性,也是相当复杂的。换言之,人心其实是分散的,江湖也不太可能有统一的意志。反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没有明朝这种程度的派系斗争,江湖人士可以很合理地站汉人这么一个立场,要通顺许多。
结语:
袁崇焕遗腹子这个身世设定,让我想起了很早的一部历史剧《三揭皇榜》。里面的主角是魏忠贤的私生子傅应星,正史里是魏忠贤的外甥。不知道他们算不算钻了漏洞,傅应星的历史资料比较少,就将其设定成一个很“正能量”的人了,站在魏忠贤的对立面。不过正史中傅应星记载最多的除了他的身世,还有依附魏忠贤的的阉党成员跟他结拜的事情。这种设定冲突争议实在太大了,肯定不讨喜,甚至可能被很多人批判。
我个人认为傅应星如果换个名字,或许会更合理一些。
同理如果袁承志的身世只是一个被崇祯杀害的普通官员的遗腹子,单纯站农民起义军的立场来展开小说,也会合理许多,更能体现金庸先生一贯擅长的快意恩仇式的江湖。《碧血剑》或许会不那么冷门,熟悉它的人会更多。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大家对历史剧、历史小说的态度会慢慢改变,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当然了要求严格也未必是坏事,这说明人们的认知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鉴赏能力也有提升。所以我建议创作者们最好注意一下这方面,避免出现较大的问题。
对于观众或者读者而言,我建议大家平时要多关注历史,这样读小说或者看剧的时候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