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老锁青缙是明末清初永宁县在礼村(今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在洛宁县民国六年县志上第339页有这样一段话:“廪生锁一理妻梁氏,年二十夫故,欲殉者数四。子青缙方五岁,亲族劝其抚孤,氏悟。乃携提青缙,口授字句。卒时,青缙举进士,仕至长沙道。”根据这句话说明锁青缙舅家姓梁。查证梁氏住在涧口红崖古寨中,当地人称红崖寨叫“虎头寨”。在礼村和涧口街一河之隔,以前冬有便桥,夏有渡船,来住也很方便。阁老锁青缙儿时随母常住舅家。告老还乡后也常在洪崖住。因此在涧口地区曾流传着许多阁老锁青缙的传说。青缙母梁氏对子要求严格,教子有方,有“梁母训子”为证。阁老爷锁青缙,五岁时父故。其母梁氏领其寄居在洪崖舅舅家艰辛度日,日子虽苦,梁氏也要倾其所能供养儿子读书,青缙七岁时就到涧口上私塾。青缙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良。他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母亲常到村口去接他。母亲发现在漆黑的夜晚,儿子一人走在小路上,他的左右总有两盏灯为儿子照路,母亲有所感悟,一定要培养青缙成才。有一天晚上,母亲接儿子时,发现儿子前边只有一盏灯照路,回家后就让儿子跪下,责问他今天做错了啥事?儿子低头回答:“孩儿不孝,让母亲为儿操心了,今天我瞒着先生私下帮一个学生答考卷”。母亲教训孩子:“做人一定要诚实、不可自傲······”第二天,青缙到学堂向先生承认了错误,晚上回家时,母亲发现孩子的左右还是两盏灯照路。锁阁老,人多称“阁爷”。老年告老还乡后一度曾住涧口洪崖寨上。他为人胸襟坦诚,和睦乡邻,受人敬仰。一年麦收时节,阁老在寨外闲游,见院西村一人慌慌张张急于赶路,便问道:“老弟,你往哪里去?”那人因有急事,没有搭腔。阁老又大声问道:“老弟,这么晚了,你还哪里去”那人无奈才说:“我到县城,今晚轮我打更,若去晚了误了打更,可是吃罪不起。”阁老说:“只为这事,你就回去吧。如果有人来找你,你叫他来见我。”第二天真的有两个衙役来了,院西的那个人说明情况后,两个衙役便气冲冲地来见阁老,并要把阁老带到县衙问罪。阁老说:“你们回去禀告县太爷,就说锁老爷说了,今后距城十里以外就不要打更了。”衙役们回县对县太爷实话实说,以后这条规矩就取消了。阁老在家清闲无事,很想和乡邻们在一块谈叙家常。可是乡民们认为他是朝中大官,不愿接近。有时几个人在一块闲谈,看见阁老一去,就不约而散。阁老为此心里很感纳闷。村中有一神庙,常有不少人相聚闲谈。一天锁老看到这种情况,就进到庙里把门关上,在场人一见都有些惊慌。阁老见状哈哈大笑起来,并说;“乡亲们,不要怕。我回来了,也变成和你们一样的老百姓,没有什么可怕的。”从此,广大乡民都愿和阁老亲近。
一天,有个人推了一车棒槌,串村叫卖。他走到洪崖寨边,遇到一段坡路,车推不上去,见旁边立着一个老头,便说:“老哥,来帮我推推吧。”阁老立即前去,帮助推了上去。卖棒槌人非常感激,连声道谢。阁老趁机和卖棒槌人闲谈了好一阵,并让卖棒槌人到家中吃饭,还帮助推销棒槌。从此二人便成了亲密朋友。卖棒槌人走时,阁老说 某月某日是自己的生日,到那天叫他再推一车棒槌来。阁老生日那天,很多官员、乡绅都来祝寿。众人已到多时,还不开桌。阁老手下人说:“阁老爷,人都到齐了,该开始了吧。”阁老说:“不要慌,我有个兄弟还没来。”说罢不久,见一个人推了一车棒槌,使得满头大汗,慌忙赶来。锁阁老一见,立即前去迎接,并奉为上客。在场人见状,也对卖棒槌的人格外尊敬。宴罢,阁老说:“各位亲朋今天都来给我做寿,我和我兄弟都很感激。别的没有什么奉送,每人给你一个棒槌,就算我的赠礼吧,”结果,客人返偿的钱比棒槌价多得多。阁老把这部分收入全给了卖棒槌的人。
一天夜里,村里有一家棉花捻被盗。失主怀疑是甲、乙两个妇女所为,就向村里办官事的人报了案。办事人把两个妇女传去审问,俩人互相推诿,都不招认。办事人无奈,去请教阁老。阁老想了一会说:“此案只可智破,不能强逼,”并暗示了具体办法。办事人叫两个壮汉拿了两把快斧,然后把两个妇女用两叶席卷起来,盖严头部,露出双脚,遂大声喝道:“此案我已调查清楚,希望你自觉招认。如果再不招认,我就叫人把你双脚砍掉。话音刚落,其中一个妇女做贼心虚,赶紧把双脚蜷进筒里,此案真相大白。阁老锁青缙生前喜爱红崖这片山水,仙逝后也葬于红崖后坡。有梁氏二兄弟为其守墓看坟,二兄弟死后交于儿子看坟,儿子死后孙子接替。再往后后人外出谋生去了,不知所踪。今调查,从红崖老人们那里得知,红崖虎头寨中以前确有梁姓,是阁老锁青缙的舅家,人们只知梁家是从宜阳迁来的。如今红崖村杨姓占85%,还有刘、尚、吉、张、王、李、韦、袁、黄、燕等姓,没有了姓梁的,梁姓是如何在红崖消失的,没人能说得清。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