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县方志考录(下)
宣城市县方志考录
(1949年以前)
03 今存方志
1. 黎晨修、李默纂:嘉靖《宁国府志》10卷
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黎晨修,字光启,河北任丘人,进士,户部郎中,嘉靖十四年(1535)任宁国知府。李默,字时言,瓯宁人,进士,嘉靖十一年(1532)由吏部郎迁宁国府通判。
是志分郡地、制置、秩统、次舍、表镇、职贡、防圉、人文、禋祀十纲,颇为简略。
2. 陈俊修、梅守德、贡安国纂:万历《宁国府志》20卷图1卷
万历五年(1577)刻本。
陈俊修,字彦吾,南海人,进士,万历元年(1573年)任知府。梅守德,字纯甫,邑人,进士。贡安国,邑诸生。
志分27目,前有汪道昆等志序,内容较嘉靖志丰赡。嘉靖志不设“艺文”,该志则详于艺文而弥补这一缺陷。收录谢朓、张九龄、李白、高适、韦应物、杜牧、李煜、晏殊、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文天祥、沈括、韩愈等诗文。艺文“载籍”收录古今著述176种,均附版本、卷数乃至书序。不少记载保存了大量有关宁国府故实。
3. 庄泰弘修、刘尧枝等纂:康熙:《宁国府志》32卷首1卷
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4. 宋斅修、钱人麟等纂:乾隆《宁国府志》34卷
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5. 鲁铨、钟英修、洪亮吉、施晋纂:嘉庆《宁国府志》36卷首末各1卷,嘉庆二十年(1815年)刻本。
6. 谢庭氏纂:道光《宛陵郡志备要》四卷,附《太平郡志》2卷
光绪二年(1876)刻本。
7. 毛龙章撰:民国《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8. 秦宗尧、王同春纂修:顺治《宁国府宣城县志》10卷
顺治十年(1653)刻本。
9. 袁朝选修、徐肇伊纂:康熙《宣城县志》8卷
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10. 吴飞九修、杨廷栋等纂:乾隆《宣城县志》32卷
乾隆四年(1739)刻本。
11. 陈受培修、张焘纂:嘉庆《宣城县志》32卷
嘉庆十三年(1878)刻本。
12. 李应泰修、章绶等纂:光绪《宣城县志》40卷首1卷,志余2卷
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13. 佚名:民国《宣城县志略》
民国油印本。
14. 连鑛修、姚文烨等纂:嘉靖《建平县志》9卷
嘉靖十年(1531)刻本,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
15. 茅成凤修、刘震等纂:康熙《建平县志》24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
16. 卫廷璞纂修:雍正《建平县志》22卷首1卷
雍正九年(1731)刻本。
17. 贡震撰:乾隆《建平存稿》3卷
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刻本,光绪十六年(1890)玉和堂木活字排印本,1985年郎溪县地方志办公室依据光绪木活字本进行标点注释本。
18. 朱麟修、黄绍文纂:嘉靖《广德州志》10卷
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19. 李得中修、李日滋、徐文渊纂:万历《广德州志》10卷
仅存顺治增刻本之残本于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20. 高拱乾修、戈标等纂:康熙12年《广德州志》26卷
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21. 高拱乾修、戈标等纂:康熙22年《广德州志》26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22. 李相国纂修:乾隆4年《广德直隶州志》30卷
乾隆四年(1739)刻本。
23. 胡文铨修,周广业纂:乾隆57年《广德直隶州志》50卷
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24. 裕文纂修:道光《增补广德州志》16卷首1卷
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25. 胡有诚修、丁宝书等纂:光绪《广德州志》60卷首末各1卷
光绪七年(1881)刻本。
26. 钱文选撰:民国《广德县志稿》59卷首末各1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印本。
27. 佚名编:民国《广德县志兵寇门稿》
稿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28. 济威辑:民国《广德县志艺文志稿》
辑稿藏安徽省图书馆。
29. 范镐纂修:嘉靖《宁国县志》4卷
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
30. 杨名达等修、黄可缙等纂:顺治《宁国县志》6卷
顺治四年(1647)刻印本。
31. 陈养元修、王为壤纂:康熙《宁国县志》10卷
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
32. 梁中孚纂修:道光《宁国县志》12卷首末各1卷
道光五年(1825)刻本。
33. 张达五修、邓思贤增修、周赟纂:光绪《宁国县通志》10卷
光绪二十五年(1899)抄本,1960年合肥古籍书店据抄本石印。
34. 杨虎修,李丙麃纂:民国《宁国县志》14卷首1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35. 丘时庸修,王廷幹纂:嘉靖31年《泾县志》11卷
嘉靖三十一年(1552)刻本。
36. 丘时庸修,萧濂续修,张问政续纂:嘉靖41年《泾县志》12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刻本藏天一阁。
37. 习全史等修,王云龙等纂:顺治《泾县志》12卷补遗1卷
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
38. 郑相如纂修:乾隆18年《泾县志》45卷首1卷
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39. 王廷栋修,钱人麟纂:乾隆20年《泾县志》10卷首1卷,志余2卷
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40. 李德淦、周鹤立修,洪亮吉纂:嘉庆《泾县志》32卷首1卷
嘉庆十一年(1807)刻本,光绪十二年重刻本,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41. 阮文藻修,赵懋曜纂:道光《泾县续志》9卷,附府县两志乐输题名2卷
道光九年(1829)刻本,民国三年(1914年)泾县翟氏影印清道光九年刻本,将嘉庆道光二志合为一册。
42. 胡韫玉撰:光绪《泾县乡土记》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安徽白话报》社铅印本。笔者按:胡韫玉,字仲民,又字朴安,泾县人,光绪四年(1878年)生,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卒于上海。少年随父就读于家馆,几次攻举子业不第。著述宏丰,有《朴学斋丛书》《中国训诂学》《古书校读法》《中华风俗志》等六十二种。
43. 陈嘉策纂修:万历《绩溪县志》(12卷)
今存万历九年(1581)刻本
陈嘉策,字与偕,号葵心,福建晋江人。万历二年进士,授绩溪知县。
【简介】绩溪县早在成化年间即始修县志,时李宗仁谪官绩溪,属下汪源学随即纂修县志,未成书而中辍。弘治辛酉(1501),知县程傅(佐时),邑人戴骝,在成化县志稿的基础上增修县志,成书于弘治壬戌(1502年,今佚)。正德辛巳(1521),知县陈约旋即重修(今佚)。修撰情况:至万历间,陈嘉策命下属教谕何棠、江先省,训导胡以征、王楷,邑人汪秀成、汪士达、张应丁、胡华中、胡献芹、郑汝砺、章春、周觉先等采辑资料,嘉策执笔成书。编修之先,集儒生、乡绅及有德望者议其事,“协余力,集众思,审图籍,询旧耆,搜创废,核名实,酌古定例析类酌缀词,本以旧志,互之以郡志,而又篡定二志之所未尽者。凡三易稿而始克成编。”全书为纲目体,分舆地、建置、食货、恤政、学校、武备、祀典、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等十二目,七十三子目。
44.【清·康熙】《绩溪县志续编》(4卷)
【修撰者】苏霍祚修,曹有光等纂
苏霍祚,字业永,广东顺德人,举人,康熙五年(1666)任绩溪知县。曹有光,字晖吉,绩溪人,进士。
【版本】今存康熙七年(1668)刻本
【简介】该志修于万历志之后近八十余年,因当时徽州府欲“修辑郡志,征集往典,于是延集绅士遍访耆硕,抉寻遗帖而续编之”。是志基本沿袭万历《绩溪县志》之体例并增续之,所谓“自明万历辛巳以至于今别为四卷,附诸前志之后。其天文、地舆之不可移易者则仍其目而不附之以文。其钱谷、人物之所未备者则纪继其年而必详之以实。”即作为续志,主要增添了上自万历,下迄康熙七年(1668)八十余年间绩溪人文社会记载,尤以人物增续为大宗,保存了不少明末清初的相关资料。全书分十二目,七十七子目,约六万字。
45.【清·乾隆】《绩溪县志》(10卷)
【修撰者】较陈锡修,赵继序、章瑞钟等纂
较陈锡,字永闻,河南中牟人,举人,乾隆十五年(1750)任知县。赵继序,休宁人,举人,候选知县。
【版本】今存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简介】
康熙《绩溪县志》距离该志纂修,时间达到80余年。较氏莅任绩溪,“乃检阅旧志,而慨文献无征辑80余载”,加上乾隆间,“天子敕修一统志,檄取直省府州县志为采辑资,绩溪属在中县,岂容应以无征,爰是不揣简陋,开局赓修于敬业书院。”该志的纂修,“先核前志条例,酌其沿革损益之宜,然后举四隅十五都之结报者,因其类而附书之。又复亲履乡镇面核可否而参订之。”并数易其稿而成书。全书分十目,四十九子目,二十九万余字,史料丰富。
46.【清·嘉庆】《绩溪县志》(12卷首1卷)
【修撰者】清恺修,席存泰等纂
清恺,字虞臣,号毓庵,满洲镶白旗人,监生,嘉庆十二年(1807)任知县。席存泰,字安仲,号茹友,新阳(今江苏昆山)人,副贡,乾隆六十年(1795)任教谕。
【版本】今存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简介】该志编纂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增编,二是考订。正如主修清恺所云:“踵前志而增修之事若易,因前志而重校之功倍难,盖以前人记载流传已久,三百余年以后不能以不根之说,一旦纷更之,然亦有疏漏之条,舛错之处,或待后人之校雠者若惟是,沿袭传会,苟且从事,是亦不可已矣乎。”因此,在编修过程中,“广搜群籍,遍历穷乡,言必准诸古,迹必核其实,凡旧编之所未核一一为之订其讹,补其缺,严辩其异同,精区其体例。”该志艺文志中收录胡宗宪《筹边八议疏》,是研究明代抗倭的宝贵资料。《食货志·田土》记载了乾隆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种”,而“土著效尤”,至使土地“寸草不生,旱弗能蓄,潦不得泄”,“绩民之患莫甚于此”,保存了有关“棚民”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资料。该志始修于嘉庆十三年,至嘉庆十四年十二月稿成,嘉庆实十五年付梓。记事止于嘉庆十四年。正文分为十二目,八十二子目,约三十万字。
47.【民国】《新修绩溪县志》(稿本不全)
【修撰者】马吉笙修,胡止澄等纂
【版本】今存民国二十三年(1934)稿本(今北师大图书馆藏《序例》、《列传》、《艺文》诸稿,省博藏原稿及所集资料。另,绩溪县档案馆部分卷帙有藏)
【简介】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党政府通令各省纂修地方志,安徽于民国19年议修省志。在这种形势下,徽州府县积极修志,成书有:民国《歙县志》、民国《绩溪县志》、民国《婺源县志》、《黟县四志》和《祁门县志氏族考·艺文考》。只有休宁未成书。关于民国《绩溪县志》的编修情况:
民国二十年(1931),由胡适牵头,该县人士倡议续修,因款不敷用,事遂中辍。民国二十三年(1934),始由县府聘请胡晋接为总纂,程东屏、胡廑人等为编纂。总纂胡晋接此前担任过民国《安徽通志稿》编委,他在主纂省志“艺文考”时,采用以纲领目并加提要的形式加以编纂,体例新颖。他在主纂《绩溪县志》时,厘其篇目为舆地、民群、政教、食货、文献等,子目中诸如政治、礼俗、学术、实业(农、工、商、矿)、财政(征收方法、征收机关、行政费、地方财政局)等,正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反映。嗣因胡晋接、胡廑人相继逝世,续聘胡广诒为编纂,新志稿始告完峻,惜原稿遭兵燹散失。
附录:《绩溪县志馆第一次报告书·胡适之先生致胡编纂函》:
堇人老叔:去国之前,接到手书,匆匆未得奉覆的机会。把信带到路上去,也没有功夫写信,真对不住你了。所问二事,大略奉答如下:(一)关于县志体裁,我因为有些意见一时决无法实行,所以不愿高谈空论,今略举两点:(1)地图必须用新式测量,决不可用老式地图,应有地质地图,与地势高下图。此似无法行的,但应与省志局商量,如省志局有分县新图,总比旧法地图为佳。如他们有测量专员,县志局亦可略加补助,请他来测量。上海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叶良辅先生曾调查安徽地质,县志局亦可请教他。(2)县志应注重邑人移徙经商的分布与历史。县志不可但见“小绩溪”,而不看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饿死,早已不成个局面。新志应列“大绩溪”一门,由各都画出路线,可看各都移殖的方向及其经营之种类。如金花、兰溪为一路,孝丰、湖州为一路,杭州为一路,上海为一路,自绩溪至长江为一路……其间各都虽不各走一路,然亦有偏重。如面馆业虽起于各村,而后来成为十五都一带的专业。如汉口虽由吾族开辟,而后来亦不限于北乡。然通州自是仁里程家所创,他乡无之。横港一带亦以岭南人为独多。(3)有一事必不可不奉告的:县志必须带到上海排印,千万不可刻木版,我藏的万历志,康熙绩志,乾隆志,当托便人带到城里交诸公参考。嘉庆志似可不必奉寄了。将来若有余资,似可将此四部志与罗氏《新安志》中绩溪的部分,合并付排印,托亚东办理此事,作为新志的附录。可惜正德志无法寻觅了。(二)先人传状,久想作一篇,但若作新式传,则甚不易下手。若作短传,当试为之。先人自作年谱记至四十一岁止,其后有日记二十万字,尚未校好,其中甚多可贵的资料。诗只有一册,文集尚未编定,约有十卷。先人全稿已抄有副本,未及校勘标点。连年忙碌,无力了此一心愿,甚愧甚愧。我收集的绩溪人著述并不很多,便中当开单奉呈供诸公参考。匆匆敬问安好。
48.【民国】《绩溪县志馆采访表》(4册)
【修撰者】唐鸿铎等
【版本】今存稿本,《安徽省馆藏皖人书目》著录
【简介】民国《绩溪县志》在编修前,曾经过充分的预修过程,且采用新式调查制表为修志采撷资料,今有《绩溪县志略例》、《绩溪全图表说》、《绩溪县志馆采访表》、《绩溪县志馆第一次报告书》等类型的志书是当时编纂县志的产物。
《绩溪县志馆采访表》为民国二十二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23-1924)采访所记,封面有采访员姓名。共四册,采访涉及十一都上段,十都上段,六都等四个基层区域。每册包括舆地志表、民郡志表、文献志表、食货志表等。舆地志表内容涉及乡村、水利、寺观坛超、胜迹、坊表、道路、桥梁等。民郡志表涉及氏族、方言、礼俗、人口变动概要等。文献志表涉及撰述附提要、金石古物、人物附传等。食货志表涉及农事、商业等。末有旧志补遗一栏。保存了不少原始记录,如食货表记载绩溪汪村“每亩平均产三百斤,”“清代(米)价每石二元,现价每石二元五角”,每年不敷米约七百余石,皆间接求供于旌德及宁国,“备注”云:“清末以来,各项价值皆上涨,以民国十九、二十年为最高,最近两年各项价值猛跌,故与清代相仿”。该采访表是研究民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宝贵资料。
49.【民国】《绩溪乡土历史》(1册)
【修撰者】汪稼云编
【版本】《安徽省馆藏皖人书目》著录,今存民国十九年(1930)油印本
50.【民国】《绩溪乡土历史教科书》(1册)
【修撰者】汪稼云编
【版本】油印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51.【民国】《绩溪乡土地理》(1册)
【修撰者】胡步洲编
【版本】油印本,藏安徽省图书馆
52.【民国】《绩溪乡土地理教科书》(1册)
【修撰者】胡步洲编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