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读后感|广告

看《苏东坡全集》《鲁迅全集》的空档,顺便看一下《新编说文解字大全集》,也顺手记录了阅读时候的一些感触。

这种无目的的阅读,跟汉字近距离接触,有一种久违又豁然开朗的感觉。

把一些随手记整理在这里,也把这两天突然而来的对几个汉字的解读——以图片的形式发布在这里。有相同感触的读友们可以一起闲聊,甚至,可以一起约酒。

Ps灰色字体为原文,正常字体为随手记。

有水井的地方必有人家。故“井”引申指乡里。如离开家乡叫“离乡背井”。

一个汉字让故乡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古代的书册的夹板也称“业”,所以读书也可以称为“业”。如“业精于勤,荒于嬉”。后来,“受业”一词还成了学生对老师的自称。

原来如此!之前对“业精于勤,荒于嬉”的理解并不准确。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多读书,远离不求甚解和一知半解。

“朿”的本义指穿刺,后来引申指树木的棘刺。

朿这个汉字,让我想到枣树的“栆”,活脱脱就是一棵长满刺的树下落满果子的形象。想想,古人真的太智慧了。

花朵开放,是由花苞的一点慢慢向外伸开扩展,所以还引申指开拓、扩展。

花朵开放,让“开”这个汉字突然之间充满诗意,甚至让人脑海里浮现出整个春天的美好。

指参加到某件事情之中,读作yù,如“参与”。

参与,这个词我之前一直没有读对。

“表”的本义是毛翻在外边的皮衣,后来引申为穿在外边的衣服。穿在外边的衣服代表着一个人的面貌,所以又引申为外表、外貌。“表”后来又指作为标志和木柱。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是从古人立木头做表记的传统发展而来的。又引申指表率、榜样。还可以指表白。“表”在古代还是一种文章的体式,是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常用的意义还有钟表、表格等。

表亲、老表、表兄妹、表姐弟等词语中的“表”又是另外一个意思。表示表示中的“表”又是另外一个意思。

“来”的本义是小麦。后来被假借为“来去”的“来”,而且这一借就不还了,只好另造字来表示小麦,就是“麥”字,简体为“麦”。

来,这个汉字,可以根据它的本意、引申意、假借意写出一篇故事。

“史”的本义是指管理狩猎或记录猎获物的人。引申指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如《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可以与“事”关联起来理解。

“且”是象形字。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是初民生殖崇拜的体现。

站在本义的基础上再思考现在流行的这句话——且行且珍惜——感觉有点怪怪的。

读作chónɡ,表示重复。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引申指层层、重叠。用作副词,表示再一次、重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 用作量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一个“重”字举例选择了陆游、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名句,想起刚刚读完的《苏东坡新传》,里面提到了这三位,特别是王安石。突然间就再次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这种乐趣当然并不是仅仅限于阅读时候这种因为内容而来的关联。

“乙”还作标志、符号讲。如《史记·滑稽列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这里是指画“乙”字形状的符号,是旧时读书时用来标志暂停的地方。如今编辑在文章中勾进增补的字称为“涂乙”。

点滴之间,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我记得燕青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小乙,联系“乙”这个字的意义来看,小乙这个名字很讲究的。

《说文·乁部》:“也,女阴也。象形。”

第一次了解,“也”竟然是这个意思。

“习”是会意字。甲骨文从羽,从日,会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之意。

古人造字,是真正的大创意。比如这个“习”字,充满了诗意。

古时候,俘获敌人则刺瞎其左眼用为奴。所以“民”的本义是奴隶。奴与主相对,百姓与君王、官员相对,因此“民”引申指百姓。如“人民”。百姓不生活在宫廷中,身份低微、财富微薄,故而“民”用作形容词,指民间的。

看到对“民”字的解释,我就笑了。你真的相信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会“为奴隶服务”吗?都醒醒吧。

《说文·十部》:“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

华杉的符号学理论,源头就应该是这些汉字。

“仁”的本义是对人亲善、仁爱。如《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引申指知觉、感觉。成语有“麻木不仁”,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反应。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这个字距离人类越来越远了吧?

十二属相循环一次也为一旬。如“老张比老李大一旬”,是说“老张比老李大十二岁”。

民间所说的“一轮”,当是“一旬”的音异吧?

引申为依托、仰仗。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暂凭杯酒长精神。”

说心里话,这本书中引用的例句都选择的非常贴切、生动且近乎全是千古名句。看得出编者的用心。这样的书,无论如何都值得用心一读。

“网罗”现在多用作贬义词。如“网罗党羽”。

有一天,“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会不会也成为贬义词?

《礼记》中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曰朋”,即师从同一个老师的人称为“朋”;“同志曰友”,即志同道合之人称为“友”。

我们距离汉语的愿意越来越远,所以汉语传统被误解、颠覆也是在所难免的事。这也是需要读读这类书的意义所在。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

这话总结得精辟!看看当下现实乱想,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了。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这首诗歌里一个“劝”字,满满的情谊在其中。反观如今现实里的劝酒词“好酒禁不住三劝”,则明显有绑架的意味。同样是喝酒,还是跟知心朋友去喝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