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记||儒家的理想主义传统要不得

导语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然而,我们对儒家思想也不能全盘接受,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儒家分析问题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想法是好的,但在现实中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我们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没有军备和粮食的前提下谈信用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对话。孔子认为搞政治,最好做到军备、粮食、信用都具备。如果万不得已,可以不要军备和粮食,但不能没有信用。

孔子能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这是值得肯定的。老百姓不信任政府,执政就是失败的。可是,他认为在没有军备和粮食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谈信用,这就是空想了。

其实,子贡的问题本来就是错误的问题。子贡和孔子都犯了逻辑错误,军备、粮食和信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各自独立的并列关系。一个国家,没有军备和粮食,人民没有安全感,温饱都不能解决,怎么可能还信任政府呢?没有军备,外敌入侵、内部叛乱,人民没有安定的环境,还能安心种粮吗?同样,没有粮食,军队连后勤都不能保障,军备从何谈起?也就是说,这三项缺一不可,互相关联,少了任何一项,其他两项都无从谈起,治国也是失败的。

孔子的逻辑是这样的,让人民信任政府,治国就有保障了,可是让人民信任政府的条件,如军备、粮食可以不要。这就等于说,停电了,我们在黑暗的屋子应该点燃蜡烛,但能把蜡烛点燃的火柴或者打火机等东西可以没有,但不能不点燃蜡烛。这样的逻辑不荒唐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话。孟子认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人能做到尊老爱幼,用这种精神影响身边的人,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尊老爱幼的好风气。

其实,孟子在这里犯的是什么错误呢?他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成了道德问题。孟子的话作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可以的,但上升到治国的高度,就太肤浅了。

儒家历来重视道德教化,而轻视法治,这是他们先天的缺陷。孟子号召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好,如果有人做不到,怎么办?只有教化,只有宣传,没有惩戒行不行?就像我们说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一样,你只规定了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可是学生的行为与守则和行为规范不一致,老师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又说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样的守则和行为规范还有意义吗?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孟子的想法很好,但万一有人不尊老、不爱幼,我们还继续用道德感化他们吗?事实上,后来的统治者都是礼治和法治兼用,没有法治,光靠说教,社会风气是扭转不过来的。

任何时代,对尊老爱幼要理性地看待,它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例如,中年人既要养活妻子儿女,又要养活老人,还有社会责任。压力这么大,怎么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呢?尤其,很多人经济条件有限,家庭和社会上要投入的地方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他们,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有的老年人没有经济来源,又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对后人还刻薄寡恩,你能苛求年轻人对老年人以德报怨、心如止水吗?还比如,我们很熟悉的,看到老年人跌倒了,我们去扶担心被讹诈,法院也不伸张正义。我们能说不去扶的人都不道德吗?这些复杂的因素不考虑,盲目地提倡尊老,本来就是一种懒政。我们再说爱幼。今天的学生能够享受营养改善计划,过去的学生吃玉米糊糊、冷酸菜。今天的人爱幼,过去的人不爱幼吗?过去经济条件没达到那一步,当然做不到。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这个社会有尊老爱幼的风气,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道德问题,而应该站在整个社会的发展高度,从法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综合考虑,采取措施,空洞地说教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样,那只是我们的向往,把它当成治理社会的方法就是不现实的。

总结

儒家的理想主义传统在解决问题上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今天很多人也喜欢犯一样的逻辑错误。我们很多时候面对的问题很复杂,需要通盘考虑,儒家式的直线思维是有害的。对儒家思想,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作者简介

李灿,生于1987年8月。湖北竹山人,祖籍湖北英山。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发表在《演讲与口才》《堵河》《交通文化》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