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唱一曲青春的挽歌

唱一曲青春的挽歌

看到电影《挪威的森林》评论区有一则评论,说:老师推荐我们去看《挪威的森林》,说可以理解和感受青春。

写这则评论的应当是个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无忧无虑的校园,年纪也刚好是十八九岁,正是“春在枝头已十分”的青春,再早一点则尚显青涩,再晚一点则已步入人生之夏。

正在青春中的人怎么看待青春呢?不由得想起自己的青春。十七岁至二十一岁,最当其时的青春,全都尘封在大学校园里。当时也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就像书的渡边一样。所以经常在校园中看美女,到图书馆泡着,在宿舍无聊地点校盗版书,在教室里写从来无人看的小说。也经常逛旧书店,即便是路边的书摊,也路过绝对不会错过。手头的这本《挪威的森林》,就是那时买的。在一个校园流动的地摊上,一个阳光的午后。

买了之后,当时应该看了一遍。大学时看书很快,在一个夏日的深夜,熄灯之后,泡一杯菊花茶,在宿舍门外的走廊上就着廊灯看书,专门测了一下,一个小时能看100多页。所以往往不求甚解,看过了也只是看过,往往只知道梗概,对其中人物的行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字里行间深层的意思。

当时看《挪威的森林》,也是这样,应当也是匆匆而过,所关注的,第一应该是书中人物说话的方式,第二是人物行为的大胆和超俗,第三是日本人胆子真大,竟然敢这么写。至于故事却没有深入去想,后来间或看了几篇关于该书的评论和读后感,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节奏,也就知道当初自己读得太快了。

如今,人已至中年,到了书中开头渡边回忆往事时的年纪。回看青春,也隔着将近二十年的时光,所以逐字逐句重读这本书时,竟然是全然不同的感觉。

最不同的是关于渡边的印象,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个猥琐的日本小青年,无主见,无追求,放纵,下作,随波逐流。而今来看,他正是普通人的青春缩影,在动荡而价值观不断颠覆的时代,能够自己一个人看书思考,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实属不易。至于迷惘,也在所难免。至于追求,自然不像我当初那样,对于未来有自己形而下的规划,认为不是考研就是先工作再考研,终日在考研的亢奋潮流中,日日满血复活,拼一个俗世的安稳。

至于玉(音)望,当时的环境也不允许我能有多想,做出出格的行为,从这方面来说,我那时还是保守的。因为在大学校园,也时常听到约泡、同居、兴(音)伴侣的事,身边也有像永泽一样,扬言要睡够100个女孩的男生,而这些往往都无关爱情。自始至终,我都是一个情感洁癖患者,认为冥冥之中已被安排了最好的,而其他都不值得一碰,甚至不屑一顾。

人生其实根本经不起分析,因为谁也不是纯洁的饮用水,清澈透明,绝少杂质。即便当时,不是自己想要的绝对不予理会,不是自己认定的一概加以拒绝,也依然像大学课程一样,要轮修多门,才能毕业。

仔细想想,《挪威的森林》其实也是有概念化的设定的。木月死在十七岁,十七岁之前还是少年,所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喜好,言行举止只以自己为中心,一旦走出自我,将与社会接触,就要打开自己的心门,接纳自己所未知又害怕的,收敛自己的心性。所以木月留在了少年时期。

直子死在了二十一岁,这正是青春即将步入青年的关键点,青春之中的天马行空,即将被套上责任的辔头,不能再为所欲为,凡事都要为后果负责,做到了就步入了社会,真正成了社会人。所以直子留在了青春时期。

形而上地讲,木月、直子、渡边何尝不是一个人呢?整本书就是一个人的青春挽歌。先是失去了少年的美好,继而又失去了青春的美好,步入了真正的生活,直面平凡而庸俗的现实。站在中年的路途中回望,过往种种都有诸多不舍,但也无可奈何。

2021年2月14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