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中秋之味|阅读时光

作者汪金友

来源:文脉香(微信公众号)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中秋到,月饼也到。于是我端详着月饼盒子猜想,今年的中秋,会是什么味道?

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他说得对吗?我觉得不对。古时的月亮,肯定跟今天不一样。古时的人们,也没有今人看得仔细。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有人到月亮上去过。

问一位朋友:“中秋什么味道?”

答曰:“美食之味、团圆之味、文化之味。”

有点道理。

“美食之味”是香甜之味。其中的味源,首推月饼。京式、苏式、广式、滇式、潮式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月饼,虽然风味各异,但都离不开香甜。

“团圆之味”是温暖之味。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远方的游子,踏入家门的那一刻,四散的亲人,围坐在一起的那一刻,让每个人的心,都倍感亲情的温暖。

“文化之味”是雨露之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太多的月亮传说,太多的中秋故事,太多的传统风俗,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滋养和乐趣。

据不完全统计,苏东坡一生创作的三千多首诗词中,“明月”一词出现了一百多次,“月”字出现了一千多次。他的中秋诗词“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等,几乎是家喻户晓。

同样的中秋,苏东坡品出了思念的味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皮日休品出了清香的味道:“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米芾品出了想象的味道:“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施耐庵品出了豪迈的味道,如《水浒传》中所言:“不觉中秋节至,是日晴明得好……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个鸡鹅,准备下酒食筵宴。看看天色晚来,怎见得好个中秋!”

如果统计一下,把所有古人写中秋的诗文加在一起,会有多少?当然,今人写的中秋诗词,可能比古人更多。只是像苏东坡那样的名人不多,所以他们的大作,没有几句能够流传。自斟自饮,自写自品,自得其乐,也还不错。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的中秋,有两种味道。一种是苦苦的味道,一种是淡淡的味道。说它苦,是因为日子苦。很多的人家,别说鱼肉虾蟹,连月饼都吃不上。说它淡,是因为中秋季节,正是农村最忙的时候。砍高粱,收玉米,刨花生,种小麦,起早贪黑,不可开交。所以顾不得去想怎样去过中秋。只是儿女定亲的人家,按照当地的风俗,要请未来的媳妇女婿吃个饭。做父母的,不得不想方设法买二斤肉,做一顿好饭,让男女双方见个面,加深一下感情。

现在的中秋,可谓是美味俱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明月当空,万家灯火,青山常在,岁月不老。古老的土地,新鲜的生活,百果飘香,千帆竞发,好一派中秋风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