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红说职场』每日分享 - “是什么”和“为什么”思维的分别运用
■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你采取的每个行动或目标都能用很多种方式被归纳和理解。比如定期锻炼可能是为了“减掉5KG”,也可以是为了“更苗条”。在家推着吸尘器是在“保持清洁”,你希望家里干净是你吸尘的原因,推吸尘器是在“吸地”,这是真正发生着的事。两种理解都是正确的,所以并不是说一种思维方式优于另一种,但这里的差异很重要。
社会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在《成功、动机和目标》中解释了,抽象的“为什么”和具体的“是什么”这两种行为理解方式在立志效果上各有利弊。
1,“为什么”式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理解行为,能让人精神抖擞,因为你把一件事—通常是小事和一个更大的意义或目标联系起来了。这便给一件本不那么重要或有价值的事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说,我要加班1个小时,与其把它看作多打60分钟的字,不如告诉自己这是在促进职业发展。这样想,我会更踏实努力地工作。行为的原因能给人动力,所以人们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理解自己的行为。如果你想激励他人做一件事,用“为什么”来形容这件事也同样能用来说服他们去尝试。
2,用究竟“是什么”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在做一件困难、生疏、复杂或是需要很多时间学习的事时就非常有帮助。这是用具体细节理解行为,如果你从来没有操作过吸尘器,“吸地”(“是什么”)的理解方式就比“打扫卫生”(“为什么”)更有效。
3,当我们做一件事经验丰富了,事情变得容易了,我们便开始用“为什么”来看待问题了——把重点放在意义和目的上。
当人们用“为什么”理解行为时总是会想得更宏观些—那些小的日常的举动都变成更重大的目标的一部分。他们对长期目标更有概念。
所以用“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想问题的人更少冲动,更少被诱惑,还更常会为行动提早做准备。
当人们用“是什么”理解行为时,他们会聚焦在细节上—从A点到B点的机械过程。当你所做的事情特别复杂时,尤其是不熟悉时,先放下全景而聚焦于手上的工作是值得的。
这两种思考模式各有优劣,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根据目标的不同在两种模式中转换。
你如果想更有干劲儿、增强自制力(或者帮别人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启用“为什么”模式。想想行为背后更大的意义和目的。
所以,当你或你的员工业绩惨淡时,提醒他们“为什么”业绩是重要的—不光为了公司,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另一方面来讲,若要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则用“是什么”思考更为恰当。学习一套新体系时需要把它拆成几个具体步骤。
在不同情况下,一种思维方式可能比另一种更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目标,关键是要懂得针对不同情况而适当地转换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