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楹联十斗,滇人占去八斗
云南的这块神奇的土地,从来就不缺文人骚客,是天下楹联的高产地!“天下楹联十斗,滇人占去八斗”!
入学的第一天,他的导师、湖南籍状元黎淳想考考他是否有真才实学,当即出对曰:“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杨一清顺口答道:“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惊得老师抚掌称赞、叫好不迭。
成化八年(1472),入京觐见时,成化皇帝朱见深听说杨一清以“神童”驰誉乡里,有意试其才华,亲自出题命其做诗赋五篇。
杨一清不假思索,挥毫而就。
皇帝赞誉一番,又即兴口出一联,要杨一清对句。皇帝吟道:“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
皇上话音刚落,杨一清脱口而出:“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
皇帝一听,欣喜赞叹之余,一锤定音:“滇人善联!”这就是“滇人善联”的出处。
杨一清初任中书舍人,继任山西按察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等。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两次任首辅(宰相),出将入相,位列三公,足迹遍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湖南,文德武功,无人能及。
杨慎对他的评价是“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从他为官总制三边、内阁首辅、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卒赠太保来看,尤其后三个加衔均为正一品,同时得之者甚罕,称其为有明一代最大的官,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二、中华四大名联都是滇人所撰
杨一清争得了“滇人善联”的荣誉,敢为人先的云南人又岂能不争气!
从圆明园很多楹联、字画均出自当朝大师钱南园、尹壮图的老师周于礼(云南峨山彝族)之手,
到与李清照、辛弃疾齐名的中国女诗词三杰李含章,
再到周霖(丽江纳西族)被人们重金收购的《周霖画集》,
再到孙髯翁(昆明人)撰、赵潘(剑川白族)书丹那脍炙人口的大观楼长联,
还不必说缪嘉蕙(昆明人)曾作为慈禧的宫廷画家而被后人备受推崇,
更不必说周钟岳(剑川白族)题写的南京“总统府”三字而获3000大洋的传奇故事……
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从来就不缺文人骚客,难怪纪晓岚曾感慨:“滇人善书,中土贤士大夫无以过也”。
在中国楹联界,有四副对联被誉为“中华四大名联”,即:云南大观楼长联,四川成都武侯祠“攻心”联,湖南岳阳楼“一楼何奇”联,湖北武汉黄鹤楼“一支笔挺起江汉间”联。这四联系何人所撰所书?回答是:
(一)大观楼联为云南名士孙髯翁撰、云南大理剑川赵藩书。
赵藩的大观楼长联书法写就于光绪十三年(1887)冬。那时,赵藩正在云贵总督岑毓英府上任幕僚。岑毓英决定重刻重立大观楼长联,赵藩把当时有把握约请的书法名家一一做了介绍,岑毓英却不假思索地说:“就劳烦先生书写了,不必另请高明。”
为了突出总督岑毓英,赵藩在这副由他书写刊刻的长联上,他没有落自己的名字。
(二)四川成都武侯祠“攻心”联乃赵藩撰和书。
(三)湖南岳阳楼“一楼何奇”联出自云南罗平窦垿之手。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一出,即与杜诗、范记、孟诗、窦联、何书,合称"五绝"。
窦垿(1804-1865),字子玷,号兰泉,云南罗平县淑基村人(后划为师宗县)。窦垿为人正直,耀升江西道监察御史时,钦差办理云南团课,每与时任云南总督的吴振械意见相左,吴上疏奏弹劾窦垿:“专虐种民,贼杀不辜,座起斗哄,奉职无状”,旋即窦垿罢官,此后几经沉浮。四十七岁时,大学士穆彰擅权专政,与协办大学士琦善结党营私,排斥林则徐等,向外屈辱求和;同时,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矛盾日愈激化,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半个中国,窦垿深感“内忧”无穷,“外患”重重,自觉无力补缀天地,虽有旋转乾坤之力,去无着力处,遂愤然辞官,回归故里,途径岳阳,终有名联传世。
(四)黄鹤楼“一支笔挺起江汉间”联撰和书都归于云南通海陈宝裕。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那管他早去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上联出语惊人,构思别具一格,以笔喻楼,已极度夸张的大手笔写出黄鹤楼的雄伟壮观,更拉云梦及洞庭为幅,大有太白银汉飞流的气势。下联直接笔锋一转,千年事幻在沧桑里,直接概括似的笔法为下文作出铺垫,但是真才人,自有眼界,此联则足以传世也。
陈宝裕,字兆庆,清末云南玉溪人,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进士,曾任安微知县署池州府。据有关史料记载,这联创作时间大约在1877年前,据传是陈兆庆赶考途出经过武昌,登楼所拟。
除此之外,还有悬挂于昆明金马碧鸡坊上的金马、碧鸡两坊匾额均系其堪称绝妙的手笔,丽江杨庆远撰书的四川三苏祠主殿楹联等,阅之无不让人深感这些楹联内容之博大,语言之铿锵,匠心之独运,堪称绝笔。
三、 “天下楹联十斗,滇人占去八斗”
“天下楹联十斗,滇人占去八斗”的美誉,当之无愧地戴在了滇人的头上。号称明、清“三大才子”的纪晓岚、杨慎、阮元这三人都与云南有着不解之缘,使云南的文化发展得以锦上添花。
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是康熙恩科举人,历官户部四川山东二司员外郎 ,刑部江苏司郎中,曾到云南姚安任知府,且著述颇丰,著有《唐 韵考》、《玉台新咏考异》,俱录入《四库全书》,又著有《杜律疏》八卷,载入《四库全书目录》。
纪晓岚自小在云南住了8年,又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化积淀颇为雄厚的家庭之中,用纪连海的话说就是“纪晓岚的聪明都是在云南这8年学的。”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是明代著名的“杨状元”。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因谏议“大礼仪”事件遭廷杖消籍,远戍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流放终生,直至老死戍所。
杨慎在云南生活了三十多年,多次往返于滇蜀之间。祖国西南的奇美风光和边疆风物,被他一一摄入笔下,谱写成诗词文章。杨慎贬戍云南,对他的仕途、家庭、生活、感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对于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来说,却堪称幸事,成就了文化史上的一代大家!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在督滇期间,对云南的文化繁荣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主张训适政用,经史为学。但因改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而引起众犯,被讥之为“软烟袋”(阮云台谐音)。民间还编了打油诗讥讽他:“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前人对,笑煞孙髯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