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式|证实偏差:你以为你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就认为天下所有的天鹅就是白色的吗?
你以为你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就认为天下所有的天鹅就是白色的吗?
每周一式|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证实偏差实验
美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彼得沃森于1966年设计了一个经典的四卡片推理测试。
实验内容:桌上有四张卡片,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它们分别是A、K、4、7。待验证的命题为“卡片的一面如果是元音字母,那么它的反面就一定是偶数。要验证此命题为真,至少要翻开哪几张卡片?”
结果发现大部分被试者认为需要“A”和“4”,35%的被试者认为只需要翻开卡片“A”,仅10%被试者做出了正确判断,这个高错误率的现象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
分四个步骤解析下:
翻开“A”卡片,如果反面是偶数,那么此命题可能对,需进一步证实。如果反面是奇数,则此命题肯定错,此命题证伪结束;
翻开“K”卡片,无论背面是奇数还是偶数,即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故“K”为干扰项;
翻开“4”卡片,如果反面是元音字母则命题可能对,需进一步证实。如果反面是辅音字母则对我们要验证的命题没有意义,因为规则说的是元音字母的反面一定是偶数,并没有说辅音字母的反面是偶数还是奇数;
翻开“7”卡片,如果反面是辅音字母,那么此命题可能对,结合第1步,此命题证实结束。如果反面是元音字母,则此命题肯定错,此命题证伪结束。
结论:“A”和“7”单独可以证伪,故需要证实至少翻开“A”加“7”。
通过以上实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于从“证实”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愿意从“证伪”的角度思考问题,证实是一种归纳法(大多数情况是不完全归纳法)。面对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我们更应该优先考虑所有的“可能证伪的线索”,而不是“可能证实的线索”。这也是4卡片测试导致那么多人推导错误的重要原因。而在证实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叫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之《疑人偷斧》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过了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自己遗失的斧子。原来是他自己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这也就说明了,证实偏差的一种形式是“基于审查”和“基于假说”的过滤。根据当前假设能合理解释模糊数据时,人们倾向于经过自己想法过滤后的资料,不恰当的将它们作为进一步证明的证据。
证实偏差产生的原因
一、证实偏差的心理机制,证实偏差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行为,必然会降低判断和决策的效果。目前, 关于证实性偏差心理机制的探析主要集中在肯定检验策略、认知失调理论、错误规避三个方面。三者都是从动机的角度对证实性偏差进行了解释,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肯定检验策略强调的是个体为了避免由假设带来的不确定或模糊状态, 即为了实现认知闭合的需要;认知失调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为了避免因认知失调而产生的不舒适的感觉;错误规避强调的是个体为了避免因判断错误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二、证实偏差的影响因素
1、先入为主的因素即锚定效应,它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例如:你去买衣服砍价,你问衣服多少钱?店家说1000元,这个1000元就是锚,会影响到你的出价。而如果店家没有先出价,让你先出价,你有可能说200元,这样你就设了一个锚,店家的出价就会受到你的影响,所以,掌握锚定值的人有可能对自己有利。
人们倾向于把证据理解为支持初始假设的附加证据。当存在假设锚定时, 人们总是倾向于增加对目标假设的信心, 对其为真的可能性的主观估计也会增加,因而倾向于证实。而将否定证据视为不相关且不可信,因此在价值判断中容易接受肯定的证据,而对否定证据则吹毛求疵。有了肯定的证据,决策者很快就减少了信息的复杂度,并且有选择的记住具有支持性的印象。对于否定的证据,他们会继续思考那些不破坏“选择性解释”的信息。
日常生活中, 固有的态度也会自发形成条件性参考框架,使个体偏好默认假设而忽略或难以考虑其它可能的假设,表现出证实性偏差。
2、个人经验因素。个人经验会降低证实偏差的程度。拥有相关经验的个人能自发地提出其他可能的假设,并通过不同假设的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而经验较匮乏的个人很容易过度关注当前已有的假设,不能充分考虑其他可能的假设,导致证实偏差。
例如:实习医生相对主任医师而言,缺乏相关的诊断经验,面对复杂的病例,在根据病例和相关报告进行判定时更容易接受眼前各类佐证呈现的假设,表现出较大的证实偏差。而主任医师能够在当前各类佐证的基础上提出其他更多的假设进行验证,证实偏差较小。虽然经验可以降低证实偏差,但不能完全避免,个人经验越丰富,越容易依据已有经验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导致对立双方的观点更加激化。
3、信念坚持。个体往往过分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评价一旦形成便不轻易改变。人们会坚持相信他们的假设,甚至这种假设逐渐形成一种信念,当这个假设与新数据相矛盾时,人们还是会坚持下去。
三、证实偏差的负面影响:决策失误
证实偏差的负面影响,可以导致产生错误的决策、最终造成各种损失。证实偏差常常被庞氏骗局的犯罪分子、金字塔传销犯罪分子、算命师以及广告商作为诱导手段,让人心甘情愿的对他们充满了信任。很多卖药的,尤其是减肥产品在声称自己药物疗效的神奇时,往往举出很多治愈的案例并把它们放大化,丝毫不提那些失败甚至产生了严重副作用的案例,而受骗者在接受了骗子的宣传洗脑之后,再来看这些案例,便由将信将疑变成了证据确凿的信任,而且还会认为自己很客观,很讲科学。
如何应对证实偏差
1、竞争性假设分析法
决策者在分析原有假设时, 最好能够充分考虑其它可能的假设。就是一种通过仔细权衡各种可能的假设与证据之间关系而减少证实性偏差的方法。
2、证伪思维:从反面去思考
学会逆向思考,考虑问题的对立面,通过考虑对立面,人们在搜索和加工信息时考虑的会更加全面,判断与决策时也会更加谨慎。当遇到重大决策时,应大胆运用证伪理论,尽可能的将决策风险降到最低。当我们遇到一些能证明自己想法的案例的时候,不妨反过来想想,这个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只是个个案,没有任何代表性。
3、科学实验:随机对照组双盲实验
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适用于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个人偏好和安慰剂效应。在双盲实验中,实验者和参与者都不知道哪些参与者属于对照组、哪些属于实验组。只有在所有数据被记录完毕之后(在有些情况下是分析完毕之后),实验者才能知道那些参与者是哪些组的。采用双盲实验是为了要减少偏见和无意识地暗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于被试者的随机分配到对照组或者实验组的做法是双盲实验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确认哪些受试者属于那些组的信息交由第三方保管,并且在研究结束之前不能告知研究者。
当然这种实验的成本很高,比较适合于理论研究,一般老百姓很难完成,所以有时候只能相信专家的话,相信科学,运用实验统计出的数据和概率去做出判断,帮助我们避免证实偏差的危害。
证实偏差总结
证实偏差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的副产品,是人维护自己信念的需要而创造出的一种思维陷阱,陷入其中之后人会失去所有的客观和理智而不自知,反而会觉得自己才是最客观和公正的。很多“狂热的信徒”便是如此,并不是他们故意与人作对,而是他们本身的证实误差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是善良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帮助自己的决策尽可能不受证实偏差的影响。
愿景
成为中国企业通信服务的领先者
使命
让企业通信更简单、更高效
理念
以客户为中心,共享双赢
企业价值观
开放 合作 务实 创新
核心竞争力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能力
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