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来到省直,我才明白:原来上级和下面的差异如此巨大

我之前在县里干了6年,而后比较幸运地通过遴选考试来到了省直,来了后我很快发现省厅的各方面跟我原先在基层时有很大的不同,现在还在慢慢适应中。
这些不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氛围环境上
以前在基层时,更“随意”。
同事们都更随性而为,只是不是特别严重的原则性问题,就会习惯性的忽略规章制度的约束,怎么舒服怎么来。
而现在的省厅,更“正规”。
这里的人做事更习惯在规定的框架内进行,特别讲究形式,从表面看去更加井然有序。
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办公室禁烟的规定。
身在基层时我们也早就接到了办公室禁烟的规定,但基层的领导大多是男性,抽了一辈子的烟,根本不可能戒得掉,半小时不抽他都难受。
所以只要不是上级来人检查,或者特别正式的场合,在办公室里、在内部会议上、工作餐场合,吞云吐雾的二手烟现象比较普遍,女同志苦不堪言也没办法。
不过这些年还是有改进,如果有女同志怀孕,或办公室里有生病的同志,那些抽烟族开始有意识避开,这是进步,要肯定。
到了省厅后,我发现这种现象几乎绝迹,极少看到有人在办公楼里抽烟,大家都非常自觉地到露台上去抽,办公室的空气要清新多了,这点真要拍手称快。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硬件上,楼里装了烟雾报警器,那玩意真敏感,一有烟味就会哇哇大叫。所以就算是外来客人也会被提醒,办公室一定不能抽烟。
软件上,机关里的人更“要脸”更“端着”,平均文化水平和素质要高一些,也更在乎面子上的东西。对我这种受不了二手烟的人,简直是天堂!
02
处世风格上
以前在县里,大家的工作方式更比较简单粗暴,前辈们早就奠定了工作氛围:
遇事沟通方式简单粗暴,急起来拍桌子对吼,就连领导开会时也习惯性带点脏字。同事们遇到冲突可能会直接吵一架,就连动手也不是不可能。
基层本来工作就比较接地气,跟老百姓打交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处理矛盾,所以内部表达情绪也不来虚的,而是粗犷、直接。
尤记得几年前曾经有个外地的研究生考到我们局里,文质彬彬的书生气很重,一去就接受不了我们这种大老粗的方式,天然就有点孤僻,后来试用期还没过就辞职走人了。
我到了上级才知道,原来单位氛围还可以如此不同。
在这里,大家讲话永远是有礼有节的,温文尔雅的,气氛表面看上去很和谐,难得有火药味。
别说动手了,就是吵架当场闹别扭都很难见到。就算谁谁有过节有矛盾,见了面却也还是点头问好、文明礼貌。
机关里大家都是读书人,面子还是要的,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歇斯底里的一面。
我刚来时特别不适应,有好几次因为跟同事对接工作上的事,急起来嗓门大了点,立马迎来一屋子的诧异目光,仿佛我是个异类。
现在时间长了也接受了这种模式,工作上的急躁情绪、不满情绪往肚里吞,尽量用更平静和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也习惯了这种更文明的方式。
这时我就想起那位辞职的研究生,如果他一开始进的是这样的单位,应该会适应得多,不至于选择辞职吧。
顺便提醒一句刚毕业的年轻人,如果你从小就是一心读书的“乖乖孩”,书生气比较重,不够油滑和接地气,那就往机关考。
不要轻易去到基层,尤其是县城和乡镇,否则你会格格不入,相当难受。
03
单位人事结构上
我是到了现在的机关后,才明白原来上级有着深入骨髓的“对程序和级别的执着”,遇事先讲架构、讲级别,形式最重要。
比如遇到重要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发个文件,搭个框架,领导小组负责人、办公室主任等,把领导们的头衔先安一安,再来研究工作、分配活儿。
并且因为单位大,金字塔式的层级很明显,从上到下分别为厅级、处级、科级、小科员,结构分明,权责归属明确。
每个人都要在规定的位置上完成规定的动作,并对直接上级负责。
要是有谁胆敢跳过小领导,越级汇报跑去找大领导,这绝对是大忌讳,一定会惹怒直接领导,而大领导也会表达不爽:阿猫阿狗都来找我,像不像话?!
(当然,赶时间的重大议题和紧急工作除外。)
在基层这一点就有明显的差异。
遇到重要重要的工作任务时,除非上级明确要求,否则不搭花架子,工作干好最重要。
领导派活的方式简单直接:你负责这个,他负责那个,必须给我全力以赴!出了问题我直接找本人麻烦!
再一个,基层人少,架构扁平,层级分明就不那么明显。领导派活比较随意,谁方便就喊谁,不会特别在意层层负责制。
很可能会出现大领导直接扔个活给你,而小领导完全不知情的情况。还有可能,局长让你交材料,同时股长也在派活给你。
当然,这只是派活上的差别。遇到大事时,还是得大领导说了算,小领导哪怕心里再不服,也得靠边站。
所以这就早就了省直和基层的另一点不同:
在基层,也许是因为天花板低,领导的位置少,大家很在乎晋级这件事,谁进步了,下一个位置是谁,都敏感着呢。
要是有自己不服气的人被提拔上去了,匿名反映问题的大有人在。
而在省直,也许这里最差都能调研员退休,权力也不如基层那么明显,看上去反而会佛系一些。
虽然也有想进步的人,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欲望完全没有基层那么明显,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
04
同事间的人际交往
到了省厅后,我最大的感觉是同事关系比较冷清,除了玩得好的极个别,大多数人没有什么过多的交往,下了班就各自回家。
偶尔有个由头,比如有人升职、调离,请客吃饭也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请吃个便饭,吃完再回办公室上班。
还听说过一桩陈年往事:曾经有刚进单位的几个年轻人在团青活动结束后去KTV唱歌,唱到晚上12点才散,啤酒筛子水果盘,大家玩得很嗨。
没想到第二天上班就各自被领导警告,说以后这种“小团体”的活动少搞,影响不好。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组织类似活动,多一事不少如一事。单位里的人情味又少了一分。
还有一个,可能因为工作忙,大家都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很少议论别人的八卦。
单位里谁谁离了婚,谁又未婚先孕,这些事情有人说但只敢偷偷说,不敢大范围传播。
在基层就完全不一样了。
本来就是小县城一个,地方小,熟人多,可能这个科长的姐夫刚好是那个局长的妹夫,除了同事关系,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单位里人与人的关系天然也会更亲近,下了班互相吆喝着,在单位旁的小饭店开一桌,顺便叫上家人朋友一块,大家边吃边聊,喝点小酒,又能交点新朋友。
甭管头一晚怎么嗨,第二天上班去到办公室,大家又回到了正常的同事关系。
正因为人与人关系亲密,基层里的同事关系距离感极弱,总喜欢“用力过猛”,打着关心别人的名义去八卦,这一点我不是很喜欢。
比如有女同事28了还没找男朋友,有大姐会直接到她面前去说“赶紧找对象,不然回头该嫁不出去了”。
比如有男的想与老婆离婚,领导还去给两口子劝和,让他们考虑清楚,离婚影响不好。
而这在省厅是极少出现的,你的私事,同事们肯定不会大大咧咧站在你面前给你出主意,告诉你这样不好、应该那样。
在省厅大家的边界感很强,不该自己管的事就肯定不会管。除非是涉及自己的利益,或者工作影响极坏,才会有具体负责的领导进行谈心谈话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