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当前畜禽呼吸道病的治疗思考与兽药选择误区!
现象这个季节,畜禽呼吸道病在兽医诊疗临床比较常见;畜禽呼吸道感染初期,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比较多。病因基本上包括了病毒、细菌、真菌及其它。它的基本治疗方法,常用的就是抗感染、对症治疗等全身用药为主,再辅以局部的抗炎和抗渗出药物。
通常情况下,对于畜禽呼吸道病的抗感染治疗来说,冬春季畜禽多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这个季节,恰逢正流行新城疫、流感和传支等病毒病,那么治疗就一定要用抗病毒药吗?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会这么用!其实,董病理的都知道“根本不用”。因为在呼吸道病的前期,这些病毒病大多是处在潜伏状态,只要呼吸道的细菌、支原体等控制好,这些都是自愈性、自限性的。就是在疾病的前驱期,只要控制好不发生继发感染,用一些抗菌、抗支原体的西药紧急治疗,再辅助一些对症方面的呼吸道的中兽药,一般经过3~5天就会好的。
当然了,若是畜禽已经感染了病毒且正在发病,此时除了使用相应的抗病毒和对症治疗药物以外,配合使用一些水溶性的维生素是很必要的。因为在病毒感染时,临床兽医通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患病畜禽食欲不好,即采食量下降。可是,动物机体内的水溶性维生素,是没有储备量的;那么,这种疾病期间,机体内水溶性维生素就会减少。二是,由于畜禽因病体温升高,其体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速度,也会加快,这便使得动物机体对各种辅酶的消耗增加。而很多辅酶的合成,都是由各种水溶性维生素参与的,这就使得机体对水溶性维生素的消耗也增加了。
所以说,动物疾病期间,针对性的使用一些维生素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这个时候,对水溶性维生素的补充,要适可而止。大家看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各大药店维生素C泡腾片卖得非常抢手,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可是有些人,每次顿服2克,那这就过量了!为什么?因为长疗程使用维生素C,若是一天1克以上,泌尿道结石的发病率就会显著的提高。
最后就是有关对症治疗的问题。解决和缓解患病畜禽的病理性症状,主要还是为了改善患病畜禽的生理机能和精神状态。比如退热镇痛,提高采食量等。毕竟,只有机体有能量了、抵抗力强了,它才有力量与各种病原作战。可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按发病病因、感染病原菌,针对性的用药治疗的情况,在当前治疗中是比较普遍的。每次用药之前,绝大部分兽药使用者,一般从不考虑所选用药品的针对性和它的敏感性怎么样?而大家都一致关注的是:药品的价格越便宜越好,基层场长、生产兽医、饲养员等非常高兴。药品采购价谈得越低,他们就觉得“这能降低养殖周期的药费”。
其实,这是对药品认识的误区,对药品严重的误解。这是把有技术差异和不一样价值的兽药产品,想当然当成没啥技术含量的日常消费品了。可是,兽药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商品属性,二是技术属性。一般情况下,商品跟产品生产和销售关系很大;技术跟产品研发和疗效有必然的对应关系。所以,当你招标、采购和选用兽药产品时,总把价格放第一位时,就很难选到真正有技术含量和不一样使用价值的兽药。所以这样的本末倒置情况下,招投标前的说明会上再怎么说、强调“重视质量、技术和效果”,实际上技术都成了点缀而不是重要决定项之一!
因为兽药是技术性商品,技术性商品的选择前提是技术,其次才是用什么药、多高的价格?而不是,列了一个招标、采购、准备比价的药品目录,按照竞价“谁便宜谁中标”的方式,以决定谁价格低谁入标!这种招投标方式,是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养殖公司和大的自养场,选用和采购兽药产品的主要方式。最后就是用药只考虑疗效,不考虑药代动力学与机体生理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同种药物用于不同畜禽年龄时,它们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残留等体内过程是有差异的;用药不考虑疾病已经给畜禽脏器、组织造成了损伤,并使有些生理功能发生了紊乱的现象。这些都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残留消除等,这些药物的体内过程有显著的影响。
比如说,肝功能好不好,肾功能好不好等,很多治疗兽医师一般都不予考虑;也不考虑这个药物可能有什么不良反应——红霉素在肝中代谢,那么肝功能已经有损害的患病畜禽就要慎用;很多药物要经过肾脏排泄,那么肾功能不好的患病畜禽,就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它;如果必须使用一些对肾脏有较大刺激的药物时,就应该减量使用这些药物并给予充分的饮水。。只分享 不服务提问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得不到回复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