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如一赞吾师

行知如一赞吾师

——记我的地理老师王同社

第一次与亲友去四川办事,一路上来回倒车折腾。每到一处,我熟门熟路买票,方向不乱,车次不乱。我的亲友惊奇:你来过四川?我说,没有,第一次。他们不信。我只好说,我地理学得好。那时那刻,让我不由得想起我的地理老师王同社。

后来,我到苏州吴江挂职学习,与学校的吴校长见面,他说起嵩县地理风土人情,如数家珍。我说,你到过嵩县?他说,没有,我每天晚上睡觉前要看中国地图二十分钟,要看完一个县。哦,这时,我又想起教我地理的王同社老师。

一个老师,能让学生,看到一门学科,或者与学科有关的东西,能想到他,这就说明他做老师非常成功。从启蒙入学,到学有所成,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老师,老师教的知识又多如海洋,能让知识融入学生成长的脚步,能让老师的形象印入学生的脑海,这个老师一定不简单。王同社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能将一门副科地理教得形象生动,并且在不当班主任情况下,还能让他的学生几十年后深深记得的人,就很不简单。

初识王老师,是因为其女儿王静丽,静丽是我在嵩县一高三年的同班同学,活泼开朗。高一入班听说她是教师子女,知道她的父亲名字叫王同社老师,学校的副校长,教地理课,据说是嵩县地理学界的泰斗,但不相识。一次课外活动,一同学指着在高大白杨树下散步的一对夫妻说,那是静丽的爸爸妈妈。我才仔细观察起来,只见王老师搀扶着爱人,走得很缓慢,他的爱人腿脚不灵便,显然是得过脑梗的后遗症,不能独立走路,王老师紧紧搀扶着她,艰难地在练习走路。王老师有50岁左右,脑门上的头发已稀少,但精神很好,总是面带微笑。

后来,王老师开始教我们地理,地理是一门副课,按理说,学生们不会太重视,可是一上他的课,就会被他的激情所点燃,都听得很认真。他让我们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描下来,中国地图一个省一个省剪下来,世界地图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剪下来,标上名字,反复记忆。每次上课,他在黑板上,随手画一个省一个国家的形状,我们要准确说出它的名字。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还有一幅中国地图和一幅世界地图。他教铁路线图和公路线图,不仅让我们画得准确无误,上课简直是不出门的免费旅游。他在黑板上画图,每到一站下车,我们要说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地质矿产等等,很有趣,也很长见识。如今,每到一地,我还能想起这些地方的特产和特色,这都得益于王老师的教诲。

后来,我们的王革群老师,也是王同社老师的弟子,也教地理,曾和王同社老师策划后,以考察地理为名,和其它几个年轻班主任带着我们那一届学生去龙门石窟和白马寺一游,至今还让我们已过不惑之年的学生念念不忘,因为我们花了10元钱,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到了洛阳,第一次游了龙门石窟和白马寺,第一次知道这是叫旅游,虽然后来我走过很多著名景点,却都没有这一次影响一生,和同学们谈起,他们也有同感。

高中毕业后,和王同社老师谋面少了,却一直关注着他的消息:我们毕业不久,师母病逝了,在师母患病后,他十一年不离不弃,悉心侍候,不简单。后来他又和我的同乡马女士喜结连理,六十岁又喜添贵子,子女孝顺,晚年幸福。他退休后致力于民办教育,出任新智学校校长,并且他一直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告,再到后来又推广气功,现身说法,向周围的老年朋友推介气功,免费培训,我的母亲就是他的受益者。

王老师今年已八十多岁了,看起来,还如我第一次与其相识时一样年轻。仔细回想,我与王老师交往相处的点点滴滴,总感觉到他有一种激情在燃烧,那就是人生在世,为做有益事来,为留大德行去。他无论教书,还是为人师,为人子,为人父,均可以说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晚年的他经常说:“小德有德不是德,大德无德是有德。”行知如一,为真师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