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巧妙的双女主设置,钗黛才是最佳CP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5篇:

巧妙的双女主设置,钗黛才是最佳CP

未曾考证过,不知道《红楼梦》算不算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双女主小说,但至少是史上双女主塑造得最成功的小说。

作者曹先生在第一回就明确了写作主旨:“使闺阁昭传”。脂批对此进行了强调:“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

既为“闺友闺情”,那么两位女主的情谊当为重点。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两位后来的闺中密友,出场方式完全不一样,虽然都是借贾雨村的经历而带出,却是一明一暗,一顺一逆。深入了解作者的用意,有助于对全书的理解,尤其是对两位女主性格及命运发展的理解。

黛玉的出场,作者花了很多笔墨,从她的前世绛珠的故事开始,到父亲林如海的根源,再到她母亲贾敏仙逝,然后与老师贾雨村一起进入了贾府。所有笔墨的铺垫,都是为了渲染黛玉的诗才以及我见犹怜的娇弱,为她建立了一个“我弱我有理”的人设。

相比之下,宝钗的出场显得非常随意,她是从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给带出来的,而且是个容易给人留下极坏印象的人设——打死冯渊、抢走英莲并逃逸的凶犯之妹。

凶犯薛蟠“原系金陵一霸”,且打死人后,“他便将家中事务一一的嘱托了族中人并几个老家人,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无有不了的。

作者的这段客观描述,真是触目惊心,薛蟠如此,其妹会是善类吗?肯定是一丘之貉无疑了。

这是正常人普遍的心理认知。

事实到底如何呢?作者在这一回并没有明说,而是补写了一段她的出身。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一是“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段话有没有熟悉感?第二回描写黛玉时,意思差不多:“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除此之外,黛玉和宝钗还有一个共同点:林家祖上“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薛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且家中有百万之富”。

钗黛二人的人生起点相差无己,都是天资聪颖,都受父亲珍爱,都是书香后裔。但很快,她们的人生就有了不同的走向。黛玉母丧后成了父亲的负担,“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这话是不是有甩包袱的意思?再看宝钗,父丧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主动放弃了小女孩的享受,承担起为家里“分忧解劳”的重任。

这便是她们不同的人生走向,一个成为负担,一个成为助力。

回头再看宝钗和薛蟠,虽然一母同胞,但个性完全不同。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

和宝钗比起来,哥哥薛蟠不但天资愚钝,且是个只会败家惹祸的无能之辈。

欲出宝钗,先写薛蟠,作者用意何在?

细思之下,不禁为宝钗泪出:相比黛玉我见犹怜的娇弱,宝钗却是不断背负压力下的坚强。这个哥哥,虽说比宝钗大两岁,却是个时时需要妹妹操心的人,比带个弟弟还心累,永远不知道他会闯出什么祸来。但是,即便如此,她依然要去承担,为了家人而负重前行。

就像此次入京,本是为了待选“才人赞誉之职”,这是那个年代女人唯一求得职位的机会,却在临出发时,哥哥闹出了人命。

古往今来,最懂事的人,往往是活得最累的人。每个人都有任性的意愿,但任性的同时是需要别人来买单的,比如到处被吐槽的熊孩子,不就是因为任性而闹得别人不安宁吗?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曹先生的匠心:神瑛为昌明盛世享乐而来,绛珠为追随神瑛还泪而来,他们都活在自己岁月静好的小世界里。但所谓的岁月静好,一定有是有负重前行而换来的,否则将失去平衡。宝钗就是负重前行的代表,先为母亲和哥哥负重,然后进入贾府,为更多宝黛一样的人负重。

从宝钗准备入京待选开始,薛蟠打死人命,再到母子争论去哪里落脚,宝钗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入京待选,不是她能决定的,“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誉之职。”她的名字早就报上去了,这是非去不可的,否则就是抗旨不遵。

哥哥打死人命,是突发事件,自然也不是她能干涉的,得知消息,除了忧心焦虑,她还能做什么呢?

入住贾府,薛蟠母子有一番辩论,作者却没让宝钗参与,用意何在?答案要到第五回才揭晓“随分从时”。

各种阴错阳差的安排,作者的目的无非是让宝钗进入贾府,同时进入贾府的,还有英莲,以这种方式集齐群芳,才好上演属于宝玉的红楼一梦。

可是,我们有必要重视每个人的出场方式,英莲、黛玉、宝钗,出场方式不同,决定着她们不同的命运走向:黛玉只为宝玉还泪、英莲听凭命运安排、宝钗注定为更多人负重。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周易哲学功底:黛玉和宝钗的双女主,是阴阳互补,黛玉阴柔,宝钗刚健。有人说:相比二玉,钗黛更有CP感。这说法不无道理,当男人缺位,不肯承担责任,女人就会自发地把责任担起来。以黛玉之娇弱,一定需要有人为她托底,很明显,宝玉不是这个人,贾府也找不出一个能为她托底的人,最终我们会发现,这个人只有宝钗。

这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本该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不得不卸去红妆,承担起兴家立业的重任,这到底是谁的错?

堂堂须眉,不若裙钗,作者悔之晚矣!


特别说明:这次的红楼解读,是按照章节顺序来写的,主要抠文本细节,力求从细节中去发现容易忽略的地方,对人物和情节重新进行诠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第一篇《红楼一梦,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多少读者误入歧途!》读起,这样更便于理解。在对话框输入数字“1”,即可获取从第一篇开始的所有文章。

读经典

寻书中清幽之境,遇古今善读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