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钗落选,其实是薛家想要的结果,曹公写在了第四回

薛家进京,主要是为了送宝钗“待选”,然而,这件事仅仅在第四回提过一次之后,再也没了下文,从而引发了读者的各种猜测。在这些猜测中,最主流的声音是说宝钗特别想入选进宫,但因哥哥薛蟠打死了人而落选了,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贾宝玉,并编造了“金玉良姻”广为传播,一心想当宝二奶奶。

宝钗既然是为“待选”而来,为何会没了下文?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的问题。我不相信是作者曹先生给写忘了,无论薛家有什么样的目的,都有必要交代一句,因为曹先生是最注重细节的。

当我无数次重读原文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曹先生其实对这件事有明确的交代,之所以被读者忽略,是因为我们都把方向搞错了。

宝钗落选,是薛家最想要的结果

对于“待选”,薛家以及宝钗是什么态度?我们先来看原文,宝钗“待选”,选的是什么。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用白话文来翻译一下:最近因为皇上崇尚诗礼,征集采用有才学能力者,因此颁发了一道前所未所有圣旨,降恩于社会。圣旨的内容是这样的:在选妃嫔之外,只要是官宦名家的女儿,都要把名字报上去,作为公主、郡主陪读的人选,享有才人、赞誉的职位。

简单地来说,就是皇上重视女子读书,专门为公主郡主选伴读,入选的人就和男人入仕一样,是有官职的。

宝钗入京待选,属于奉旨行事,因为符合备选的条件。

圣旨下达,薛家是什么态度呢?有没有迫切地希望入选?

只要熟读原著,就能知道,薛家特别希望落选,选不上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这是个对薛家来说,有弊无利的职位。

那些说宝钗迫切想入选的说法,是因为把宝钗“进京待选”理解成了选妃。只要当上了皇帝的妃子,那就相当于一步登天,薛家的地位和权势要上升好几个层次。然而,原著告诉我们,宝钗“待选”的只是公主和郡主的伴读,与选妃毫无关系

这样一个职位,只是名义上好听而已,无实权也无地位,对薛家的经商事业毫无帮助,反而有弊端。

为什么说有弊端?第四回写得很明白:“自父亲死后,(宝钗)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宝钗原本有读书的天赋,“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但父亲去世之后,哥哥太不懂事,为了替母亲分忧,她便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读书识字”,一心一意地帮着母亲操持家务。

试想,如果她被选上了伴读这样没多大意义的职位,不就违背了当年“依贴母怀”的初衷了吗?这样得不偿失的事,何必要去做?

因此,宝钗落选就是正中下怀,还有可能通过舅舅王子腾进行了暗箱操作,目的就是落选。薛家当时的现状,薛蟠少不更事到处闯祸,薛姨妈操心都操不过来呢,宝钗就是薛家的定海神针,不能离开。

这就是作者曹先生写在第四回的答案,宝钗“进京待选”的原因和结果,都写在了一起:因圣旨下达,不得不进京;因要“体贴母怀”,不得不落选

那么,为什么我们容易忽略这个已经写在书中的答案呢?因为我们走入了误区。

宝钗“待选”,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我们总是在探寻宝钗“待选”为何没有下文,因为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件非特别交代不可的大事。

实际上,宝钗“待选”,只是情节的需要,需要为宝钗进贾府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

黛玉进贾府,是因为母亲去世,被外祖母接进贾府。宝钗进贾府,是因为“进京待选”,原本要借住在舅舅家,薛姨妈想让王子腾帮忙管束儿子薛蟠,没想到舅舅王子腾突然“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于是改变主意,住进了贾府,让姨父贾政帮忙管束薛蟠。

这就说明,黛玉和宝钗,都是因不得已而进入贾府,来到宝玉身边,从而“终身误”,导致了“薄命”。

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两个天资聪颖的优质女孩,都因意外而来到“于国于家无望”的宝玉身边,且都因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而误了终身

至于宝钗“待选”之事,与主线和主旨的关系不大,就像黛玉的母亲去世一样,不需要反复提及。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这样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就会顾此失彼,离主旨越来越远,甚至把相亲相爱的闺友闺情读成了你死我活的三角言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