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做题家,学历焦虑

图:Georges Seurat

某乎上有个回答,大意是说,比丁真努力,比丁真有知识,比丁真有才华,遵纪守法,孝敬父母,不闯红灯,不随地大小便,给老人让座等等,如同大多数普通但努力的中国人,但生活似乎更青睐帅气的脸蛋,官媒都为其点赞推广。我们不是因为丁真愤怒,我们愤怒的是这个稀烂的、价值观扭曲的世界!“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受到了羞辱”。

简短的几句发泄,获得高达8万的赞。

然后,中国青年报发声了,标题同样很气人,《“做题家”们的怨气,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这篇文章的大意是,社会成败规则与校园不一样,大家都是埋头做题出来的,希望能尽快明白这一点。丁真是幸运的,也是无辜的,迁怒于丁真,于自己的现状无益,没必要。不如一起关注更加现实的问题,研究如何让努力与回报更具有相关性。

中青报的标题气人,但文章内容其实还挺中肯。但没用,中青报被乌泱泱的评论攻击到关闭了评论。

标题就得罪人了,“做题家”还不是因为我们这高考的游戏规则决定的。也许还称不上“家”,但都是一路做题过来的。另外一个令他们生气的点,中青报作为官方媒体居然已经如今不加掩饰了,居然也理直气壮用“做题家”这样的标签。

与此同时,另一条关于学历焦虑的视频也在扩散传播,该内容只是呈现一个事实,当更多毕业生都希望能进入互联网大厂,当一个职位收到数千份简历时,从效率的角度,公司的hr基本上只能先从985和211开始挑了,二本学历的人面试的几率很低。这也是现实。不管一个人高兴与否,现实就是现实。

某乎的评论就是一次有意的煽动和挑衅,恰好给了中青报一个不错的选题,正好官方也在推丁真。网友刚好也十分无聊,看戏的看戏,参与的参与,轮番上热搜,显得好像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大讨论。

丁真和小镇做题家们根本就不存在对立关系。

互联网会让一个人的名气呈指数级的放大,就是个意外事件。我也不觉得有谁真的不服气,其实就发发牢骚,调侃几句解解闷而已。丁真只是过于显眼,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也都是幸运儿。

现在的局面是这样的,好几亿的网民,彼此严重割裂,线上有个看不见的圈,圈内生活温暖舒适有安全感,日常群聊分享比较刺激的奇葩新闻,跟着熟悉的意见领袖的情绪走,但有时会因为一些热点事件,无数圈子莫名其妙有交集。这时评论人的年龄、学历、收入、见识、朋友圈等等就很难区分了,都搅在一起了。

如果真指望在这里看到什么有价值的主流思考是很难的,都是没有成本的胡乱喷。

丁真为什么能红,没有答案。就既定的事实看,丁真很优质,也很自然能为当地的旅游和土特产等等带来更多的关注,的确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个人觉得挺好的。

这么说吧,甭管背后付出了多少,多么不容易,说这些姿态本来就不太好看,只看结果,能被人喜欢就是了不起。丁真因为被无数人喜欢,所以说丁真红了。红是一个结果。绝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也能红,毕竟名能带来利,或者说名本身就足以满足不少人的虚荣心。这都是正常的渴望,受人关注,获得存在,感受价值。但这又是一些妄念,因为很难,并且无论多努力都可能红不了。名气真如浮云一般,不仅虚幻,而且难测。

做题才是属于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正道,自有科举以来,国人就前仆后继。这当然不是完美的教育考核方式,教育应当更加灵活也更加丰富,要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挖掘自己擅长的。但现状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几十年了,我们的人才选拔方式没变。

但校园之外,社会对人的评价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随着产业的丰富,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给予了更加公平的机会。说实在的,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今天是很难被埋没的。无论是在线连载小说的,画漫画的,拍视频的等等,谁在乎创作者的学历?虽然很多社会实验已经表明,网络效应之下最好的作品不一定最受欢迎,并且更大程度取决于受众的平均水平。但就当下中国人与人的知识结构差异导致的分割程度,多数创作者还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受众。

有些人大概会问,学历不够如何去掌握你说的那些技能呢?其实恰恰相反,这些年技术环境变化实在太快了,传统的那些早就被甩在身后的诸如市场营销什么的就不提了,到今天为止,恐怕没几个大学设置了产品经理又或者内容传播运营这样的专业吧。今天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从业者又或者平台创作者们都是自学和摸索出来的。当然随着行业的发展,先行者自然会搞起基础的培训,比如笑果文化或者单立人搞脱口秀训练营什么的。其实稍微留心这些变化就明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是多么华而不实。(此处请理工科类的不要过来抬杠,你们在学校很满足,你们开心就好。)

国家最近也在学习德国,重新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但被骂得很惨。实在是因为以前的职业教育糟糕透顶。但拿学位做学问本就是少数人的事情,多数人这辈子的命运就是当个打工人,打工人需要的是技能,而不是学位。大学生扩招是为缓冲就业压力的宏观调控。职业教育大概率会成为将来多数人要走的道路,至于被接受认可,以及确实能比较实在地满足就业,整个流程跑顺了需要几年,没人知道。所以跟当下的年轻人关系也不大,你总不能等吧。

重点不是这些。对每个人来说,重点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今天任何一个人想学什么学不到呢?互联网上什么没有呢。如果一个年轻人考上了普通大学,甚至是大专,又或者干脆是高中生,如果想在毕业后有竞争力,光是在互联网上跟人对喷能解决问题吗?

就算到今天,2020年都快过去了,移动互联网上的众多平台依然是所有人的机会,对,所有人。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和诱惑,但怎么选在于每个人自己。

如果日子可以永远嘻嘻哈哈醉生梦死,自然美妙无比,得天大的幸运才能拥有如此条件。可惜,不是这样的。每况愈下是常态,尤其年轻的时候高估了自己中年以后的赚钱能力,也低估了竞争的惨烈。

十年前,不,五年前我写这些都没什么底气,可能是同样的内容,但只是一种想象和推断,但我这些年也看得足够多了,中年人太多的无奈和困境,那些当年的意气风发早就消失殆尽,并且势不可挡地走向了更糟的境地。

写到这里又略感遗憾,我知道那些真正需要看到这些文字的年轻人看不到,而很多老读者又会觉得是陈词滥调。虽然的确也只能随缘吧,也要借马老师的话来结尾,年轻人,耗子尾汁。

上篇:资本到底是什么意思?

推荐:闺蜜好友什么的相聚一起养老靠谱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