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作者:刘德云【散文】帮助成长的不灭记忆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帮助成长的不灭记忆

文//刘德云
人的一生中有些事让人永远难以释怀,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或许因为童真的缘故,每一件小事都成为一个人成长中咀嚼反刍的片段,成为一段段撩人情愫挥之不去,形成缕缕不灭印象,让人感受到纯真无暇,关爱无私的可贵。
一、偷送的土豆
已记不清是少年时期的哪个具体年月日子,估计也就是我11岁时候的大集体时期,乡下人的生活条件都还非常艰苦,红薯、土豆、玉米粉还是每家每户少有的主粮,大米更是改善每家每户生活、接待亲朋做饭的一种奢望。
同为马道子组的一位老奶奶,她的姓名我不知道,也许当地的多数人也不清楚,她的杨姓老伴不知何年何月先她与世长辞,只有两名年轻力壮的儿子跟她一起生活。大儿子胜友约40岁左右、小儿子胜利约30来岁。因为胜友参过军、扛过枪的红色历史,所以当时集体组织出工出劳给他们3口之家修建了一栋3柱2的3间简陋木房,木房虽有立柱,可四周多为竹席围成,也有些许锯后未加修正刨刮的木板简易夹围。
我在村小大坪上上学的5年,每天上学的早上和放学的下午,都要从这屋前往返,有时候也与其他同学进到老奶奶家里玩耍。房间没有门,地面全是泥土坑洼不平,两张木板搭建稻草铺垫的床铺分别在两端的房里,床上有极少的破烂衣被。东头睡房外的灶房边上做饭的一架三脚、一个鼎罐、一口铁锅就横竖放在灰堆旁边,盛水的木桶置放在屋外敞亮的屋檐下,时不时也有路过口渴的学童或路人随意用木瓢舀喝。
老奶奶和蔼可亲,一脸布满皱纹的笑让过往的人都感到亲近,胜友、胜利都高大威猛,时常各自披一件破烂棉袄四处溜达,要么就是在四壁透风的房里酣睡。也许是两个身强力壮的儿子懒惰而老奶奶无可奈何的缘故,他们家的生活没有起色,本来胜友退伍返乡曾有乡上找到他希望给他安排到乡武装部做事,但他却以文化水平太低为由进行了推辞。几年时间,夹在房屋四周防风保暖的木板和猪圈的木头均被他们拆除当作柴禾烧掉,用于上厕所没有养猪的一间猪圈也只能用几块塑料胶纸围拼起来。
不知是不是觉得老奶奶可怜,也记不清是哪一天放学后,我瞒着父母从家里用编织袋装上一小袋个头大小不一的土豆悄悄扛出放在离家百余米的温表叔家里,并让温表叔不要告诉父母这是我要送去老奶奶家的。第二天早上上学的时候,我顺路到温表叔家把这一小袋土豆顺便扛到了老奶奶家,交给老奶奶后我就去了学校,那时候胜友、胜利两位表叔却依然在酣睡。
1982年大集体下户后不久,老奶奶便撇下两个身强力壮的儿子离开人世,胜友、胜利就靠帮邻居做散工聊以度日,胜友还与一逃荒女人过了一段日子最后都相继病故。胜利在邻村给人帮工并与帮工主妇生育一孩后也病故离世。他们家原有的木房早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一块荒芜的土地,任由各种杂草随意的生长,不过可以欣慰的是胜利与帮工主妇的儿子已参军入伍,或许不久的将来那里会有一栋现代的楼房拔地而起。
也许是一种天真想法,也许是一种幼稚行为,总之,没有任何理由,我就做了一件当时我认为能够做的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瞒着父母从家里往外拿东西或许不对,但杨奶奶家的景象和我偷送土豆的印象让我至今难忘。
二、给老奶奶背柴
1982年到1984年,13岁的我就读于大田坝区杨泗坝初中,那时候从白水坝经过新田沟往杨泗坝到县城的路还是砂石路,且过往车辆稀少。
我家居住地白水坝隶属同升大队,邻村新田沟隶属共升大队,白水坝距新田沟4公里,新田沟距杨泗坝4公里,杨泗坝距县城4公里。从县城到白水坝的砂石公路也就是原来从咸丰县城到恩施州府的椒石公路的其中一段。
那时候中学都已开始住校,学生都是星期六步行回家,星期天又各自在各自父母的关爱和期望中背着自备改善生活的一瓶炒辣椒或一瓶腌菜及一星期的生活主粮(大半玉米粉、极少大米)步行到校,还有就是怀揣父母节衣缩食攒下交付的几元生活费踏上求知成长的道路。
曾有许多星期天上午去往学校经过新田沟毛鱼洞的途中,都能碰见一位身材矮小、身体佝偻、不知名姓的老奶奶用背篓背着一捆木柴同行,经过与老奶奶寒暄打听才知道,老奶奶家就她一个人生活,她要把这几十斤柴禾背到县城卖掉换作供她生活的费用。当时柴禾的价格也就每斤1角,老奶奶这一捆柴禾大约能卖3元左右。这还包含老奶奶在自家山林砍伐、晒干、整捆,然后又经数小时艰难背负步行到县城守卖成功的价值。
从那次了解了老奶奶卖柴的情况,每个星期天我去往学校经过毛鱼洞的时候我都要进行片刻的停留等候,只要碰见老奶奶背着柴禾我都会把老奶奶的背篓柴禾拿过来背到我的肩背上,一直背到杨泗坝的学校门口,有时也把它背到过校数百米后回转到校。
在给老奶奶背柴同行10余次后,再也没见到老奶奶熟悉的身影,或许老奶奶已离开了人世,但老奶奶背柴前行的身影至今清晰如昨,好像在给我诉说什么,亦或是人生的苦难艰辛,亦或是人生的顽强努力,亦或是人生的关爱关怀,亦或是无论人生酸甜苦辣,成功失败,平安健康的活着,积极向上尽力而为的活着就好。
三、担水的回报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倡导世人多行善少做坏事,不能因为善恶的大小而不去做或做之。
1985年初中毕业后,为几位体力欠缺的长者担水,让我感觉到了举手之劳,助于他人倒不失为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力所能及,不计回报得失,这种感觉于我倒也感同身受。
宝珍是家乡供销社的生资销售员,年龄55岁有余,身体肥胖,性格直率而固执。乡亲们都称其为“杨古董”,他的家在距工作地15公里外的柿子坪,且交通不便,所以他一年四季很少回去,均以单位为家。
那年月,很少有村组农户安装自来水,人们日常生活用水都只能到居住地附近的水井用水桶担水解决。白水坝万家沟两个小组100余户400多口人,外加白水中学,乡政府、供销社、卫生所等单位数百人生活用水也都是在我家屋旁的一处水井取水,这口水井距我家30米左右,井水从一青石下涌出,水质清澈,水量充沛,井内水草、鱼虾繁多。每天清晨,居住在当地的乡亲便三三两两,老老少少,肩挑大小有别,样式各异,材质不同的水桶前来担水洗脸做饭,开启一天的生活。无论每早多少人取水,井中之水总取之不尽,不浑不浊,担水的乡亲你来我往,互打招呼,彼此问候,当时每天清晨于我家屋前水竹林边确实是一道勤劳和谐的乡村美景,加之茂密水竹林里鸟儿的鸣唱,更为乡间平添几分韵味。
宝珍担水,行动慢,行走难,也不能将两桶水盛满,他担一担水可用两天左右,一个人洗脸、做饭的用水相对较少。记不清从哪天开始,我将家中的水缸担满水之后,我便也给他担去两担,让他不胜感激,而我却不以为然,因为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虽然乡亲们都叫他“杨古董”,而很少有人称他为杨同志,而且我们的年龄差距较大,但彼此通过接触,我觉得他和蔼可亲。
为了让初中毕业的自己有事可做,有正事可为,我曾希望父亲帮忙从信用社贷款5000元购买一辆贵阳拖拉机搞农村运输,以改变生活现状,可父亲坚持认为当时5000元贷款额度大,风险高,从而扼杀了我的创业计划。几天后,宝珍从旁人口中听说了这事却愤愤不平,并且找到我说他自愿为我担保到信用社贷款5000元,从而让我购买了一辆当时那个年代在家乡为数不多的一辆贵阳车从事农村运输行业。
几年后,宝珍退休回家,不久病故其家中,这于我愧疚不已,因为那时没有电话,很少知悉他的消息。虽然在县城也有几次谋面叙谈,最终却未能到其家中进行探望,这于我从那时到现在也是一份深深的愧疚和遗憾,这份遗憾与愧疚延续到现在我每一次开车途经他家时的路段。
另一位老人,五保老人梅德寿,居住在近300米外的2组巷子口,年龄60有余,腿脚行动不便,与其说他是走路,其实是双脚的移动。他每次到水井来取水不是用水桶担水而是用一个绿色的小塑料桶来提水,300米的路程,他中途至少需要休息两次,他每次来提水的时候都要和我的家人们打招呼问候。
同样记不清具体的时日,我也在给自家担水的时候也给德寿老人担去一担或两担。虽然他每次提水用,但他的住处有一个陶瓷瓦缸可以蓄水的,德寿老人因未成家无后所以成为五保,但其住房也仍与其一户同族相连,不方便的时候也会从同族晚辈的水缸里舀上一两瓢水急用,他做饭的炊具就是一只小铁三脚,一口小铁锅,一个小鼎罐,居室中的火坑便是他做饭就餐的地方,他的居室因此被熏得漆黑无比。
我坚持给德寿老人担水的行为最终感动了他的同族晚辈女婿,他的那位晚辈女婿说一定会保证德寿老人的日常生活用水。自此我便未再给他老人家担水,但有时候从德寿老人居住的屋坎下经过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上去看看他的瓦缸里是否有水,询问他的用水情况,每次老人都说用水都是从晚辈水缸里取用的,且晚辈没有任何反对与不快。
德寿老人去世后,生产队把他安葬在了椒石公路边他自己的山林脚下,他的坟墓距椒石公路8米左右,醒目、敞亮。
2003年的一个深夜,因为红岩双桥车在恩施回咸丰途经张关的时候爆胎,修补换好后已是深夜两点,我驾驶着装有轮胎的货长安从张关尾随红岩车回咸丰,一路疲困交加,呵欠不断,两眼时睁时闭,当最后一段下坡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迷糊中感觉车已至公路外坎而猛然惊醒,然后迅速打回方向,方转危为安,顺势往公路里坎望去,却正在德寿老人坟前路段。
由此,睡意全无,大小两辆车安然返回。
四、推车
1995年,我在深圳八卦岭八卦三路的平安保险公司总部工地务工,先是在大楼装修期间从事瓦工和顶架安装之类的活儿,装修结束公司投入运行后便转为公司的安保工作,负责管理大楼车辆及人员的进出。
那时候的深圳经济较内陆而言差别就在10倍左右,就拿当时报纸上的新闻作品稿酬就可认定,那时候鄂西报一篇简讯的稿酬是3元,而深圳特区报同样版面的一篇简讯的稿酬就是30元。
一天中午下班后,我到外面就餐,看见对面公路边停靠着一辆银灰色轿车,轿车司机正恳求几位先后过往的市民帮忙为其推一下车,但是没有一位搭理帮忙,个个扬长而去。
难道这轿车打不着火,无法启动,我正在纳闷,等走到近前方看见轿车的右后轮掉进路边的消水坑里了,消水坑不大,轮胎底部也就陷入三分之一而已,这时也有两位市民在帮忙抬车的尾箱,但依然没能将车抬出,那两位市民也离车走了。
我经过他车边时,他又请我抬车,并说给我20元钱,他既焦急无奈又一脸的恳求期待。
我把饭盒放在路边的玉兰树下,一言不发的走到他的车后与他一起用力往上抬车尾,但由于轿车减震的伸缩作用,合二人之力还是未能将车抬起,旁边的几位厂妹也都冷眼旁观。
经过观察,我让司机上车,启动车辆,挂1档,并告诉他我在用力猛抬车尾的时候他借力驶出。
司机依言进入驾驶室并启动了发动机,当我喊完一二三猛抬的时候,轿车便也顺势而出,驶离水坑。
但他的车还未停稳,我已拿上饭盒走开了,只有几位在旁观望的厂妹诧异地望着离开的我,好像是在说,“为什么你20元的推车费就不要了呢”?
1997年6月的一天中午,我到湖南衡阳购买贵阳车配件,在找寻农机配件销售处经过一段上坡的路段时,一辆装满白菜、萝卜的板车在慢慢向上移动,也许是坡路不是太陡,又或许是板车载货虽沉,但勉强可以拉动。板车师傅身穿一件背心,颈上搭着一条毛巾,身体前躬,双脚蹬地,正一步一步往前挪动,不时还腾出一只手来用毛巾擦一把脸上淌下的汗水。
我顺路望去,这段坡路还有40米左右,虽然配件还没买到,但我还是快步走到板车后使劲用双手为他的板车增添了我仅有的一份向前推动的力量。
当板车师傅感觉相对轻松回头观望的时候,他欣喜地连续说了几声: “谢谢你!”“谢谢你!”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在为他人施以举手之劳的帮助的时候,一句“谢谢你!”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奉献帮助的快乐和内心真实的满足。

编审:冉崇宇

           

         

作者:刘德云,汉族,居住生活于咸丰县高乐山镇白水坝村,从小喜欢文学,曾有少许作品散见于鄂西报、深圳特区报和咸丰新闻网,热衷于网站(来凤永胜工程机械网、村村乐白水坝村网)及公众号(咸丰绿沃园、咸丰县恒安驾校)的运行维管。曾从事大货车、挖掘机驾驶操作,并在白水坝村村委会服务九年,辞职后现于咸丰恒安驾校从事驾培事宜,为咸丰县诗词楹联协会会员。

           

           

           

1. 为保护原创者权益,我们只收原创作品,即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如发生抄袭事件,一切责任由作者自负。如因版权问题引起纠纷,请投稿人与版权方自行处理,本平台不介入其中。
2.文章类型为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小说等均可。文章以2000字以内为宜,小说不超过3000字,诗歌一次2-5首,特别优秀的可安排连载。
3.稿酬规定:从2019年11月11日起,文章采用后,以一周时间为限,阅读量在100以下的,按赞赏金额60%计发稿费,阅读量在100-300的,按赞赏金额的70%计发稿费,阅读量在300-500的 ,按赞赏金额的80%计发稿费,阅读量在500-1000的按赞赏金额的90%计发稿费,阅读量超过1000的,赞赏全部归作者本人。发布的文章无赞赏金额则无稿费。稿费在文章发布的第8至10天之内,以微信红包或转账的方式发放,逾期未领视同放弃。10元以下(含10元)的赞赏及文章发布一周后的赞赏不发给作者,留作平台运行经费。作者请加主编微信15727260343。
来稿可发微信15727260343、tan15336693443,或发邮箱717326846@qq.com。投稿请附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及个人生活照1张。编者收稿后会及时处理及时回复,一般不会超过一周时间,在此期间请勿多投,超过一周可自行处理。
平台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扫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那个拉板车的老人

    我遇见她的时候,是在湖滨十字路口的那段上坡路上,只见她拉着一板车破烂,佝偻着背,因为要使尽全力,我看她的头和膝盖差不多都要连在一起了. 上身穿的一件破棉袄已经旧到看不出颜色,身上.脚上遍布尘垢,整个人 ...

  • 诗评•黄平子读刘德稳《出逃》

    黄平子读刘德稳<出逃> 出逃 刘德稳 晨光中 独臂老人 坐在石桌前 自个下棋 我走出很远了 只听得 身后 大叫一声 "将--军" 2021.1.18 黄平子读诗:&qu ...

  • [学生作文]白佳宇:暖

    暖 2021届17班 白佳宇 推搡的人群,闷热的空气.跌跌撞撞上了车,压下心中烦闷. 肩上的书包像被人施加着重量般,一点点沉了下来.我不断变换着姿势来减轻书包沉重带来的窒息般的感觉.     坐在面前 ...

  • 平台作者:李竹云[散文]超级观众 乐在其中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超级观众 乐在其中 文//李竹云 你追过星吗?做过超级观众吗? 追 ...

  • 平台作者:李竹云[散文]我家乡的端午节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我家乡的端午节 文//李竹云 一提端午节,大家都知道包粽子.吃粽子 ...

  • 平台作者:李竹云[散文]一花一世界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一花一世界 文//李竹云 东坡公园的牡丹节已是第十届了,昨日和朋友 ...

  • 平台作者:李竹云[散文]舍友聚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舍友聚 文//李竹云 有天晚上,大学好友英打来电话,邀我参加小儿婚 ...

  • 平台作者:李竹云[散文]油菜花开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油菜花开 文//李竹云 三月中旬,我走出了城市园林风景,踏进了安徽 ...

  • 平台作者:李竹云[散文]公婆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公婆 文//李竹云 第一次见到公婆时,他们都已年过六十.虽在农村, ...

  • 平台作者:李竹云[散文]舌尖上的野菜情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舌尖上的野菜情 文//李竹云 野菜,顾名词义,生长于野生环境里的田 ...

  • 平台作者:李竹云[散文]春暖花开的公园里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春暖花开的公园里 文//李竹云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 ...

  • 平台作者:刘德云【散文】枫香树的守望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枫香树的守望 文//刘德云 咸丰城东20余里的杨柳沟村,名为枫香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