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及时总结,结项报告撰写并不难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小学北校区周玲老师主持的课题《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研究》,经过前期的多次论证,并以子课题的形式进行了课题组分工,具体分工如下:
周玲: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申报、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完成研究报告;宋伟琴:负责小学中段语文教师读写结合理念的提升研究;杨丽君:负责小学中段语文教师读写结合有效指导方法的研究;邢文君:负责小学语文中段学生读写结合兴趣的培养研究;刘晔:负责小学语文中段学生读写结合训练的方法研究。
很显然,这个分工是根据该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的分工,我们认为这是科学的、合理的,基本上实现了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人人研究的局面。课题组成员已经进行多次研讨活动,并分别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其中,课题组邢文君老师负责的子课题《小学语文中段学生读写结合兴趣的培养研究》,目前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研究。她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兴趣,具体活动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和作者PK(1次);2.创意4页书(1次);3.卷轴书(有想法,尚未进行);4.画写结合(4次);5.增设情境(2次)。这些具体的实践方法,有的已经实施,有的还没实施,有的已经实施多次。其中“读画结合”已经在课堂上实践了4次,效果比较明显,学生的读写结合兴趣比较浓厚,同时教师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遗憾的是,该老师并没有及时地把“读画结合”这个具体做法的实践过程形成文字材料。
事实上,邢文君老师在“读画结合”方面的多次实践研究之后,也拥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素材,那么该教师就应该及时地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为结项报告的撰写做准备工作。我们认为具体做法如下:把“读画结合”的具有做法表达清楚,即怎么实施就怎么写,怎么解决问题就怎么写,尽量详实、具体、明白,让人看得懂,让人学得会。此外,还可以插进去一些过程性图片和学生的习作作品,当然还可以插入一两个具体的“读画结合”案例。这样一来,关于“读画结合”这一个做法,写个2、3页内容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结项报告的“做法与经验”部分。那么,如果上述子课题5个方面的活动都能够进行总结,写个7~8页是没问题的。再推而广之,该课题的四个子课题,除了第一个理论性多一点,其它三个子课题如果每个都能够撰写7~8页的内容,那么该课题的“做法与经验”就超过了20多页的内容。一个结项报告的“做法与经验”部分如果达到了如此的丰富、详实、具体,那么最后获取一个好的奖次也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不难看出,结项报告的撰写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结项报告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因为只有真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了,问题解决了,才可能写出优秀的结项报告。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基于自己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解决了,一项课题就可以结题了,一篇结项报告也就出来了。二是结项报告的撰写,不要等到课题结束了再写,而应该在平时实践过程中及时地撰写,即有一定实践成效后就应该及时地归纳和总结。之所以要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撰写结项报告,是因为当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后,往往自己是最清楚整个的问题解决过程,也最容易记录下来,这样也就避免了结题时的遗忘或疏漏,或者由于仓促而来不及写。当然,我们撰写结项报告,不是要求在平时的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所有内容都要总结,而是及时总结已经实践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具体做法。我们把每一个具体做法都一一进行了总结,那么最后也就形成了最终的结项报告。
我们的部分中小学教师之所以认为结项报告的撰写比较困难,其主要因素就在于研究过程不扎实和平时没有及时总结。如果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那么撰写结项报告还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吗?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